[罗大佑]首页/精彩乐评/最后一个游吟诗人踏歌行过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
C
h
i
l
l
y

 

(一)之乎者也

墨镜换成了晶莹的无边眼睛,罗大佑的脸显得通透无邪。他带着孩童般的执着穿过党派骂战回归情欲恨爱交错马经股经架步天王追星族千禧年,他的衣襟不沾诱惑之尘,他目无红绿灯安然行走在咆哮凶猛的繁忙人间。万物迅速生成纷纷腐败凋零,他的歌却依然首首汁液饱满,洋溢着20年中的千般滋味:抗争的年代,纯洁地批判,告别的青涩,钞票的腥膻,错乱的道德,前途的纷乱,相对的真理,绝对的困惑,已存入怀旧银行的爱人,不能停止爱恋的自己。你一点点进入,丝丝缕缕层层,蓦然间发现已在时代的灵魂深处。

之乎者也/1982年4月

这一趟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足迹可寻。而现在,我想果实已经在成长了。因此,请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假如不喜欢的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因为这中间没有妥协。——罗大佑

所谓才子,乍一亮相已经成熟。

罗大佑的处女作据说是《闪亮的日子》,简单的和弦,深情的吟咏,中式线性结构蜿蜒而上,单纯而不单薄。这个路子在〈乡愁四韵〉里 走下去,一唱三叹,温柔敦厚,缠绵悱恻。借人诗歌探索曲式风格到了一个程度,自己的东西开始蠢蠢欲动,喷薄而出。《之乎者也》里罗大佑式的气感初现端倪。

典型的罗大佑曲式如长车啸过,如龙翔于野,如大潮吞日。一上来就把人盖住了,那只能是浩然之气!这一点便压过了无数逞力的摇滚,炫美的情歌。罗大佑的歌,旋律永远是挟着歌词轰轰向前,滚滚向前,翻涌向前。你嫌不得他单调,因为那里面有执着、犹豫、惆怅、自嘲、刻骨哀伤等无数交织交错的情绪,晦暗明亮微弱浑强如鳞片一闪而过。

就是这个才大气粗,让《之乎者也》、《鹿港小镇》这样的政论文也成为经典。

《之乎者也》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罗大佑。他发愿以流行音乐承载道义和深情。一个崭新的使命。年轻人一思考,就必然要批判,为赋新词强说shit。又恰好是个什么都要审查,什么都不允许的环境,罗大佑顺理成章地成为黑衣愤怒青年。可是,一方面,他选择了质疑与战斗的姿态,另一方面,他也无法不去吟唱本性更深处的善感和温柔。

在质疑还没有沉淀坚韧之前,罗大佑最好的还是那些柔软的,吸取了日月天地精华的部分。

《鹿港小镇》、《光阴的故事》、《蒲公英》,要在暮春的下午或黄昏听。里面石板的咸味,空气中的芬芳,季节流转的凉热,格外分明,对城市化的批评反而是买椟后还的那颗珠。青春期后第一次结晶,成就的是流丽而有重量的歌谣形式,成就的是情、景、人、词、曲、气浑成一体的罗大佑式意境。——梦中的姑娘长发盈空。——有这一句,台湾80年代的歌坛算撑起来了。


(二)青春舞曲演唱会

青春舞曲:

聪明的你 告诉我什么是真理

潇洒的你 告诉我什么是真理

疯狂的你 告诉我什么是真理

多情的你 告诉我什么是真理

成名以后,罗大佑开始试着交出些更内心的东西。孤拗的追问,茫茫的深情。名气就是让你深信自己恍惚时呓语也是锦心绣口。这张专辑里,可以看到罗大佑已经知道自己站到了聚光灯下,腔调乍转,分寸初换,他从边缘走向了舞台中心。

如果说《之乎者也》还是少年隔着玻璃看成人社会,动不得手便激烈动口;《现象》已被卷在涌涌人头里。批评的心气还在,张嘴已不是那句,不知不觉已成浮世绘的白描。在现实越来越铺天盖地,不随波逐流就得用去罗大佑的全部心力。《青春舞曲》象一只执着的胃,痛苦地搅磨消化着巨大坚硬浑浊的现实:

《青春舞曲》——现实与真理的冲突,

《现象》——现实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

《未来的主人翁》——现实和人性关怀的冲突,

《恋曲'80》——现实与遗忘的冲突(爱情这东西我明白 但永远是什么)。

危机四伏,辗转间还是战友情深。我一直以为《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是一个战士写给另一个战士的:如果我们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难改变,至少我还拥有你化解冰雪的容颜 ��都是要消弭冰雪,武器不同,枪与玫瑰。

真是矛盾啊,当占据了制高点、对现实开始全面反攻时,疑惑与无力却与日俱增,努力到最后不过是嘲讽,对自己,对外界都再不肯定,爱情一直是无法依靠的。这时,——到了我告别一段时间的时候了,我总不能骗你说我脑袋里还充满着音符。多久?请别问我。——罗大佑1985如是说。

必须再提的是,《青春舞曲》的现场狂热。去现场,砸掉盒带CD,去现场,音乐必须去现场。《暗恋》这样火辣辣用歌声吮吸遍你身体的歌只允许出现在现场。


(三) 爱人同志

《爱人同志》/1988——你象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卷土重来的激情,卷土重来的诗意,卷土重来地把自己推向危险的革命边缘。诗人的资格要靠自己不断地撕碎了再证明。归来的罗大佑开始了一种呜咽的泣诉和更富爆破力的呐喊——这个人总是在体内坚持着轮流着分裂和统一——无论是绕指柔还是百炼钢都是为了耕开内心疆野,他知道,个人内心的尽头便是苍茫浩大的中华民族记忆时空。

他做到了。

爱人同志的词风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意识形态之争,甚至就是电影《棋王》里一个香港人在大串联列车上的情景。其实每句都刻骨铭心,每句都以有限表达了无限。走入内心才真正开启了作品的多义性。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引入历史洪流来冲击渺小的个人命运所造就的紧张,时代的碾压下一点可怜而强硬的依恋,一点可怜而强硬的追求。人类生存浓缩至极点就是如此。罗大佑脱胎换骨了,他不再妄想刮起旋风,也不再沉浮时代人群间,这个狂风暴雨中在旷野间打开双臂的黑衣人,接天地间涌流的电力入他心间,他自由了。

此时的罗大佑对MIDI把握已收放自如。爱人同志的配器质感比以前丰富,打击乐部分出神入化,《你的样子》以清脆琴音开篇,含着千里风尘所以浑浊不清的喉咙平缓却激昂地抚摩一个孤独身影,只有细碎琴声缠绕进出,华彩段落也只如此,忽然大片乐章如记忆般潮水袭来,相当戏剧化,把情歌唱成了史诗。

许是去了趟美国,在真正的高楼和杂色人等中间,小岛上乡土-城市的困惑大事化小化了,到是黄皮肤情结上了心头,中国,大陆正式进入他的视野。《京城夜》有点隔,《游戏规则》象一个潜入内心很久的人再浮出海面,看到了些东西,目光却有些茫然。

然而,终于是要出来了,真正的诗人无法不去注视外面的世界。


(四)中国三部曲

原乡/皇后大道东/首都

关于音乐工厂……

● 本厂是罗大佑将他的音乐基地迁册到香港的组织。

● 本厂旗帜鲜明,以生产富中国特色符合香港市情之产品为最高指示。

● 本厂是唯一坚持制造声浪以美化小气候保护环境的工厂。

住在这里,我觉得像个掮客一样,做着一宗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最大买卖。

——罗大佑 1990

在90年代初,两岸三地的对话还是玻璃幕墙两边不得尽情的亲昵,越讲越错的误读。此时一个人游走在三地间做一幅大拼图的努力就格外可贵。

《鹿港》中对乡土台湾逝去的无力惋惜,到《原乡》时已演变成对母语文化的深切感触和勉力存留。“歌,是语言的花朵。在这母语音乐的摸索制作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到语言竟是如此活生生的生存着,一如我们脆弱的生命的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只有用歌声来弥补,只有用音乐来歌颂。至少,前人血泪斑斑所肥沃成的土地上,我们须祭拜……我们也许微笑:“这片土地,毕竟我曾经耕耘过”——罗大佑。

自己的道路已经找到,要做的只是微笑着行进。

《皇后大道东》是1990年“音乐工厂”正式注册后于隔年年初推出的第一张专辑。在香港这全世界惟一天空有老鹰盘旋的大都市,罗大佑在泥土和高楼中进进出出,终于搞懂了城市不是他以往漫骂的水泥森林,而是一个高效率的关系网:钱与钱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钱与人的关系。《《皇后大道东》简直是在赞叹这城市适应气候的无穷韧性,罗大佑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罗大佑绷了很久的架子终于松开了,香港的确是最让人放松的都市。你看到罗大佑混迹市井小民中,一样穿衣吃饭如厕,穿衣吃饭如厕皆是悟道。一样嬉笑怒骂无厘头,嬉笑怒骂无厘头也可入诗。

说这三张专辑是罗大佑的中国三部曲,又何止是台湾-香港-北京呢?其实更应该是这样一种对应:

《原乡》----乡土中国

《皇后大道东》----商业中国

《首都》----政治中国

沉重的历史感逼迫罗大佑从各种方面来探索穷尽中国人的可能性,这对于他也许是超负荷了。虽然在做〈首都〉时他几次北上,案头工作也做足,却依然只概括出一幅漫画式的速写。反而是期间为香港艺人写歌编曲来得更精致沉着。

无论如何,罗大佑对现实的把握已再上了个台阶,批判迷茫革命都已经过去,虽然偶尔还会激动会不平,恒挂于面上的基本是一抹微笑,是认了宿命的喜乐,是看透世情的嘲讽。此时的他,已把战场和情场、时局和饭局分得很清了。


作者后记:

这次写得很涩。想努力感受罗大佑同志创作时的心态,有多少是不得不写,多少是妙手偶得,多少是将错就错,最后写出来是一些与事实重合等于没说,一些猜测还是猜测。最后的恋曲2000感受最复杂,有感觉了再续吧。

(转自清韵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