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5.23】 罗大佑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举行的演唱会上,公开剪毁获得12年的美国护照,对美国众议院议员提案要求台湾出兵伊拉克,表达不满。
【2004.5.27】 持台独立场的《台湾日报》刊文《迷离身分》(作者李敏勇),称罗大佑堪称“国籍投机主义”的“狡兔”。
【2004.5.28】 罗大佑前往美国在台协会注销美国护照,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罗大佑认为,美国政府或国会可能是阻止两岸和平对话的第三者。
【2004.5.29】 《台湾日报》发表费边社评论《罗大佑为谁而怒》。 文章认为“许多对中国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歌手或导演,他们的内心深处,有浓厚的大中国情结,才会看不起本土化、台湾化,因而衍生反扁、反台湾,可是不论他们如何表现,还是被中国定位为「台湾来的」,一方面又离开台湾社会主流价值愈来愈远。他们逆向而为,不但市场定位逐渐边陲化,自己也不会快乐,当年的抗议歌手,摇身一变成为愤怒的政治吶喊者,令人感叹万千。”
同日,台湾《民生报》刊登文章《罗大佑 黑色旋风 沸腾人心》(记者王祖寿),全文如下:
20年后重新在台湾开演唱会的罗大佑,从台北、高雄、台南、新竹,今晚台中是最后一场。表面上看,罗大佑一关又一关的挑战着从北到南的票房对一位歌手身价的反映,但罗大佑毕竟没有这么简单,他借着时事与议题,一个接一个拋出他的动作,罗大佑藉此抽紧演唱会内涵的新观感,也成功重塑他20年前「抗议歌手」的新生命。 巨蟹座的罗大佑,在即将到来的50岁人生大关之前,重返他曾经颠覆的台湾市场,但那已是20年前的「黑色旋风」,他的上一张专辑「恋曲2000」也已相隔10年之久,台湾人还吃罗大佑那一套吗? 在每场演唱会里,罗大佑以大口喝水、「欧吉桑这样唱已经呒唛(不坏)啊」自我调侃,营造久别重逢的亲和力,同时,罗大佑以无可取代的词曲,历久弥坚的唱工,唤回已经远去的乡愁,不管你的心是冷是热,他总有办法沸腾每一个人的心绪。 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情歌歌手,罗大佑的演唱会是无法如此扣人心弦的。做为摇滚歌手,罗大佑擅于掌握议题的节奏,不论是特别来宾的安置(北部与南部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各种抉择(政治、情感)的表态,乃至在舞台上剪去美国护照,作为一种不满的抗议,有的随着时事发展临时动议,有的在既定记者会随性演出,罗大佑都发挥得恰如其份。 从离开台湾多年还有没有票房,到昨天上午在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前,十数架有线电视摄影机一字排开,与十数位手持盾牌护具的制服员警对峙,一致等着罗大佑的出现,罗大佑戏剧性张力十足的显现他的战力。一位做完运动骑着脚踏车路过的欧吉桑,路过停下来等红灯,看到眼前的阵仗,问道:「他们在干嘛啊?」老先生得知是罗大佑缴回美国护照,说:「哦,看他唱歌软绵绵,还挺有骨气的!」 20年前的抗议精神在罗大佑身上延续了下来,演唱会里里外外烘托出这样的生命力,罗大佑这号人物不简单啊!
【2004.5.30】 亲李登辉的台独媒体《自由时报》刊载评论《为谁抗议?》 ,认为“异议是民主的珍贵资产,但歌手罗大佑对李前总统、阿扁总统的否定及批评,以及对美国的抗议,我们看到的却是认同及价值的错乱!” “检视罗大佑的三种身分及认同,他放弃美国人身分,又不认同民主台湾,所余的就是中国人认同;既然认同中国,罗大佑如真有为人民抗议的良知及勇气,应向专制极权压制人民的中国当局抗议,不必在台湾说三道四! ”
【2004.6.1】 《自由时报》继续刊出攻击罗大佑的图文《罗大佑 多样貌的野狼》及《真假罗大佑》(作者署名诸葛仪)
之后,网友针对后者的驳斥可见于声音的回响论坛: http://club.topdigi.com.cn/ShowAnnounce.asp?ID=45921 http://club.topdigi.com.cn/ShowAnnounce.asp?ID=45925
【2004.6.10】 《北京青年》周刊刊出人物评论 《罗大佑的暴脾气》(作者署名叶未央)。 文章认为“罗大佑此举显然是十分讨巧的。“爱国主义”的旗帜+叫板强权的行为=观众的掌声,这是自义和团以来中国社会屡见不鲜的景象,从此次网上关于罗大佑报道的网友跟帖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氛围。可是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罗大佑这究竟是一种必要的反应还是小题大做。 ” “罗大佑的“怒撕护照”未免显得过于幼稚。……现在小题大做的愤怒,不但不能达到爱国的目的,而且只能起到煽动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作用。这本不该是这个年纪的罗大佑应该选择的作为。”
对此,网友评曰: 今日之中国,最缺的不是聪明人也不缺奴才,而是敢怒敢言的“傻子”。 ——xmliao 于 声音的回响 罗大佑的爆脾气是罗大佑的有机成份之一。从我们开始听他的时候就明白,一个没有脾气或者连国骂都不会的罗大佑是不可能赢得人们尊重的。不可思议,如果罗大佑有着绵羊般的脾气,他能有那么多精品吗?艺术家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激情。 至于剪护照,那是他自己的得来不易的护照,他有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独立判断的权力,我们谁也无权剥夺。你可以喜爱任何一个国家,但罗大佑喜爱的是一个没有硝烟的台湾。个人所有的“舍”都是为了这个“得”,难道至今还要讨论这个问题 ? 说到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我真不知他是如何煽动的——他让谁去抵制美货了还是组织了什么反美活动?我们谁也不要去人为的夸大自己的臆断而把它强加在罗大佑身上,甚而有的人为了产生一种轰动而把一些“资料”作点掐头去尾的加工以资佐证,这种做法不外乎是文革的流毒。 最重要的一点,他没有毁坏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更没有让别人象他一样去做;同时,他从没把这种做法称之为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 我们的悲哀更多地在于全国人民拥有两只眼睛一对耳朵一张嘴。而罗大佑的言行和歌声恰好都是对这些东西的叛离和鞭挞,无论如何是没法把二者扯到一起去的。可总有好事者要作这样的超级链接,除了个人心态,是否还会有别的原因…… 每每听罗大佑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到杜甫。这二人自然是无法比较的,可他们存在的意义又何其相似。 ——光阴过客 于 闪亮的日子
【2004.6.14】 海外华文媒体《观察》刊登大陆留美“独立作家”余杰的作文《罗大佑的撕护照与张惠妹的被封杀》。 以论战余秋雨而扬名,曾在2003年以“中国知识分子”身份声援美国出兵伊拉克的余杰,在文中将罗大佑剪毁护照之举定义为“成为美国的“叛徒””,“这位昔日以叛逆风格走红的校园歌手,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聪明绝顶的、“屁股决定脑袋”的商人”。 这位自命美国精神子民(尚缺美国护照认证)的作家如是写道, “罗大佑的“反美秀”让我感到莫名惊诧。美国在台海对峙中倾向于保护台湾,固然有其国家利益以及维持亚太地区战略稳定的考量,但更重要的乃是出于道义和民主价值的宗旨——当年美洲十三个殖民地与母国大英帝国的关系,与今日台湾同大陆的关系十分相似。作为以推广民主制度为己任的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会放任一个大的独裁政权消灭一个小的民主政权。可以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美国的呵护,根本不可能有台湾的安全与民主成就。当年如果不是慑于美国第七舰队的威力,毛泽东早已实现了他那“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梦想。那么,在毛泽东的帝国格局中,台湾连“特别行政区”的待遇也无法享有。那样的话,也许罗大佑先生仅仅因为歌唱几句“靡靡之音”,早就被送进了中共的集中营。今天罗先生对美国的态度,让我想起了“农夫和蛇”的故事。仇恨自己的恩人,谄媚自己的敌人,这不是什么崇高的品质。”
对此,网友评曰:
看到一篇余杰评罗大佑的文章——我所感受的文人
文人,曾是一个我所尊敬的称号。从古代“学优致仕”的启蒙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俚语,在中国社会一直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我的想象中,文人不只是有一点文化知识,还更应该担当一定的社会道德和良知。罗大佑从未歌颂过任何独裁与暴君,这恐怕是余先生也无从否定的吧?! 把台湾与大陆比作当年大英帝国和美洲殖民地,真不知是从何得到这个联想的。而美洲殖民地最终离开了大英帝国的怀抱是铁的事实。台湾问题的形成除了是一个历史的悲剧,还可以杜撰出别的什么依据?大英帝国及美洲殖民地如何会与大陆和台湾相联?追述国弱民困的原因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但分裂自己的祖国也是出于对国家的负责任和爱戴?!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美国今天的强大是和它从立国之初杰菲逊之流起草独立宣言到林肯解放黑奴直至马丁.路德金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从没听到过也不可想象美国是分裂而强大的。那林肯岂不成了美国的卖国贼了?! 余先生能够站在美国的高度知道中国大陆体制上的种种弊端,而罗大佑好象就是一个盲聋?余先生在美国批判中国时,作为一个自称罗大佑歌迷的人似乎应该知道罗大佑在92年未拿到美国护照以前批判台湾的事实吧。 现在文人的标签好多,从当代现代直追后现代,看到这些我总觉得头大。不管你是什么代,作为一个文人,表述自己的良知,很重要。 余先生还对我们暗递了一个信息:一个拿着美国护照的人就不要反对美国。这样的逻辑却恰好只在现在的中国行得通。美国强大的根本就正是不断的有美国人在反对他自己的政府。克林顿先生也毫不讳言地指出:美国就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 文人有的为御用,也有的跑出去他用,可怎么就鲜有自用的呢?这可能才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悲哀。 长期如此,中国到什么时候才能追上美国? ——光阴过客 于 闪亮的日子
通观对罗大佑剪毁之举的报道,质疑攻击者的思维始终自闭于“反美—反民主自由—美国/台湾的叛徒—对中共和大陆谄媚—狭隘的爱国做秀”的定势,这些来自各方的御用文人恨不得能把剪毁护照的地点从新竹的清大校园搬到北京的人大会堂,他们全然不会在乎罗大佑加诸《时光在慢慢消失》的歌声中对文明冲突的思考,不会理解罗大佑“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样超越利益的身份认同,不会面对罗大佑迄今仍不惧威权敢于为自己的坚守发声负责的事实(参见他在广州演唱会上的针砭时弊,和今年对香港民主化和台湾大选乱局的见解)——而所有这些明枪暗箭,罗大佑回应的是持久的沉默,因为他不断产生着的音乐作品已经足够有力而震撼。
引用一位网友的话作为结语,
实际上,这些批评家并不在乎罗大佑真的是什么。都在自以为是地聪明着。 实际上,这个世界不缺自以为聪明的人,但是非常缺乏真正有智慧的人。 实际上,这个世界总是在二流而不甘心二流的文化人对顶尖高手的绝望和嫉妒中滋生着无穷的恶。 如果你不信,要看看为什么反右,为什么文革,为什么会有了电影《阿马丢斯(莫扎特)》。 然而,那卓绝的美,是如高山雪莲一样,可以注目,不可亵玩。这,所有真正热爱天才的人们,都会用他们单纯的热切的目光为这致美作证……
欢迎光临 罗大佑音乐联盟网论坛 (http://luodayou.net/bbs2/)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