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很简约,白色纱幔将舞台的三面遮挡了起来,灯光变幻不同的背景色调。现场没有多媒体大屏幕,除了场地内的观众,看台上的观众基本上看不清鲍勃·迪伦的表情。《Forever Young》、《Like a Rollingstone》、《Hard Rain》……鲍勃·迪伦或是弹奏吉他,或是吹奏口琴,或是耍弄键盘,一首接一首演唱着。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沙哑,甚至略带一丝混浊,再加上现场音响效果不是很佳,所以时常听不清他喉咙里发出的究竟是怎样的歌词。
整场演出有点闷,鲍勃·迪伦自顾自演唱,与台下没有任何交流与互动。除了介绍乐队,他从头到尾没有说任何话。观众席上零星的几个荧光棒在闪烁,大家静静地聆听着,不见热烈的反响,只在每曲结束时报以热烈的礼节性掌声。有人戏称自己一晚上都在“打酱油”。出人意料的是,鲍勃·迪伦最终并未演唱那首最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被翻译为《答案在风中飘》的《Blowing in the Wind》。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鲍勃·迪伦的另类与不同寻常。
中新社北京4月6日电 (记者 陈孟统)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中国内地首场演唱会6日在北京举行。他现场演唱经典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像个流浪汉),而另一首脍炙人口的《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却不在歌单之列,让人期待其8日将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场演唱会。
昨晚,70岁的鲍勃·迪伦终于站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上。没有炫目的声光电、也没有大屏幕,极其简单的一块幕布和几束射灯,将偌大的工体变得如同老酒馆味道。从八点到十点,从开场的冷门歌曲,到让全场沸腾的两次返场,两个小时的演出,17首曲目,没说一句话,没有人们最耳熟能详的《Blowin'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但鲍老一曲口琴配唱的《Forever young》,给了人们一个肯定的答案:鲍勃·迪伦,永远年轻。
昨晚登台的鲍勃·迪伦,服饰装束并不特别,一顶标志性的礼帽,一身西服套装。以冷门的《Gonna Change My Way Of Thinking》开场,让气氛热烈的现场略微平静了一些。接下来的几首上世纪六十年代风味十足的歌曲,让不少人都纷纷打听“鲍勃·迪伦到底唱的是哪首歌?”然而,就连《暴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重访61号公路》(Highway 61 Rivisited)、《沿着瞭望塔》(All Along The Watchtower)、《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这样的经典名曲,旋律、节奏、编曲也都被改变了,歌迷们常常等他用沧桑沙哑的嗓音唱了半首,才依稀辨认出是哪首歌曲。
在第一次返场唱过两首歌曲之后,鲍勃·迪伦再次返场,最终以一曲《Forever young》(永远年轻)为这场如梦如幻的演唱会画上句号。其中一段口琴演奏尤其令人如痴如醉,也令全场起立欢呼,为之沸腾。然而,就在这高涨热烈的气氛当中,鲍勃·迪伦一言不发,和乐手们一起谢幕离场。很多还没听过瘾的观众还在痴痴地等待着那首最经典的《Blowin' In The Wind》,然而,“答案”却没有在风中飘起。本报记者王润 CFP图
到第四首歌《Tangled Up In Blue》,迪伦吹了一段口琴,全场爆发掌声,气氛逐渐热烈。出道以来,迪伦的口琴技艺有口皆碑,当年他20岁即能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即是因为他的口琴独奏感动了制作人。
而后,《A Hard Rain's A-Gonna Fall》、《Highway 61 Revisited》等歌曲引发观众小规模的合唱。很多观众都是站着听完全程。
习惯某种演唱会模式的人,或许会觉得鲍勃·迪伦有些沉闷。全场只是他一个人自弹自唱。没有大屏幕LED的画面直播,也没有炫目的声光化电,没有调节气氛的串词寒暄,更没有现学现卖的“你好”或者“我爱你们”。鲍勃·迪伦唯一一次开口说话,是在第一次返场,唱完《Like A Rolling Stone》之后,一一介绍他的乐队成员。
但许多人——包括许多知名人士——都站在舞台前看完这场“很闷”的演出。一场演唱会如同一场仪式,令听众回归记忆,也让歌者不老。这个站在舞台正中弹着吉他唱着歌的人,即便白发、皱纹明显,即便他下月即将满70周岁,即便舞台之下他已有些佝偻,也常令人错觉他仍是个青年——如他的《My Back Pages》中所唱:“我彼时那样苍老,现在可年轻多了。”
迪伦还跟披头士有过历史性会面。有一个段子说,1964年披头士到了美国,为了第一次见面不至于尴尬,迪伦请几位英国朋友抽大麻。结果披头士表示从来没抽过这东西。迪伦很惊讶,“你们不是有首歌唱‘我一碰你就高了’(When I touch you, I get high)?”披头士有点尴尬地纠正说,其实是“我无法隐藏(I can't hide)”。正是这次会晤,让披头士意识到了歌词的力量,迪伦也重新发现了摇滚。
1971年,他出版了一本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1974年他与“乐队”的美国巡演,卖出了600万张门票,声名如日中天。但在当时的普遍看法当中,迪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位巨星属于已经逝去的1960年代。他的表现似乎也在佐证旁人的猜测,他那把独特的木吉他和他沙哑的民谣嗓音,都已经陈旧不堪。他也不再出很多新唱片,似乎创造力也有些枯竭了。但他还在写和唱。1992年的《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谣,翻唱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歌曲。
如果从1962年出版的专辑《Bob Dylan》算,到2009年的《Together Through Life》,这里面有大量的“一鱼多食”(很多专辑收录老歌然后重新演绎),也有应景的圣诞专辑,也有一些私享品(不公开发行),然后比较多本权威音乐杂志里“迪伦最佳20首歌曲”——这是个很累很烦的工作,结论很确凿也容易猜到:迪伦的黄金年代无疑是1960年代,1966年那场车祸是一个分水岭,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其间也会有一些佳作,但到了1980年代就非常低迷了。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哪一份“最佳20首歌曲”,其中大约70%出自《重返61号公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和《Blonde on Blonde》以及《时代正在改变》,这基本上是1962—1966年的作品,随后1970年代的专辑《Blood on the Tracks》是一个亮点,但也仅仅提供1首而已,1980年代以后的歌曲在这些单子上几乎不见。当然,我个人很喜欢1989年的《Oh Mercy》专辑,但这只是私人见解,而不是公共意见。
兩套上世紀六零年代鮑勃·迪倫(Bob Dylan,港譯卜戴倫,台譯巴布‧狄倫)的演唱會紀錄片" Don't Look Back" 和"The Other Side of the Mirror",日前正式以藍光版本問世,人們得以再次回味,他當年巡演英國及獻唱美國紐波特藝術節的精采實況。而這種「經典重溫」意義,也應鮑勃·迪倫亞洲巡演的契機,更為人津津樂道。自四月三日在台北小巨蛋首度登台,這位傳奇的民謠與搖滾之父,先後在北京、上海、越南、香港及新加坡開唱。兩岸三地樂迷雖皆為他首度來華而瘋狂,但三地文化背景與時代經驗的差異,既決定了鮑勃·迪倫現場所演唱曲目的不同,也在三地觀眾對他的共同熱愛中,置入了三重迥異理解。
中國大陸門戶網站網易曾以一期娛樂專題,指出去看鮑勃·迪倫越南站演出,‘性價比’更高,且給出了詳細可行性分析;京滬兩場演唱會的票價之高,可見一斑。兩地最高票價皆為一千九百六十一點四一一人民幣(約三百美元,紀念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一日,迪倫第一次登舞台),而又以北京站性價比更低一籌——只有最高票價能進入內場區,而看台票竟貴達一千兩百二十八元。這相比越南僅七百八十七元的VIP最高票價,反差巨大。在大陸兩站,鮑勃·迪倫都以Gonna Change My Way of Thinking開場,所演奏的代表作數目則都遠不及台北,因而又被大陸觀眾戲謔為「花最多的錢、聽最少的歌」。這位在嚴整的西服禮帽之下,始終藏一顆叛逆之心的抗議英雄,對自己那些名作的重新編曲改造,本已為現場聽眾增添不少困惑,更遑論所演曲目,大陸樂迷本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