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转帖] 谈简体字与繁体字 [打印本页]
作者: xmliao 时间: 2004-12-11 14:27 标题: [转帖] 谈简体字与繁体字
http://gb.ettoday.com.tw:6060/2004/12/09/142-1724583.htm
2004/12/09 00:14
|
(●作者孔雀开屏,湖北人,大专毕,现为职员,在广东省东--工作。简介上说,他爱好和平,担心两岸局势继续恶化。正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图为本报数据照片) |
|
孔雀开屏
大中华地区除了中国大陆用的是简体字之外,其他的地方仍然沿用繁体字,从小接受简体字,用惯了简体字的我对简体字也已经习惯了,曾经在东森论谈-
-见过一名在大陆工作的台湾网友很喜欢繁体字,希望大陆也能改回繁体字,恢复中华文化。其实实行简体字也还没严重到是去除了中华文化的地步吧,简体字仍然
是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对我来说,简繁体字我都能接受,如果大陆官方真的改回繁体字,我也没意见。
很多台湾人认爲大陆人对繁体字已经完全抛弃了,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也有提到繁体字,但是是要让我们分辨简繁字,而且不准写繁体字。并
且发现有人用繁体字要向政府机会报告。当老师要默写一些短语时,有些同学用繁体字写的,被打了个大叉,当时就像是现在的台湾「去中国化」一样去繁体字。
但这样也并没有完全的消灭繁体字,当更多的台港商人来投资时,爲了方便台港商人,在南方,繁体字已经成爲了一种趋势。
在我所以的广东省某市来说,走到大街上,看到的招牌是简繁都有,如果是以招待台港商人爲主的酒店,茶餐厅,卡拉OK厅和一些娱乐场所,不仅招牌是
繁体的,连功能表和点歌单都是繁体的,可以说除了公章和营业执照是简体字外,其他的都是用繁体字。而且现在发现大陆出版的音像制品--卡拉OK的字幕也有
用繁体字的了,几年前流行的【环珠格格】有电视台用的就是繁体版的字幕。
再举一个例子,对於台港资企业,一般总部设在台港,客户也在台港,在大陆设厂的,爲了方便和台港网络交流,也会在大陆企业推行繁体字,不过这样也
并没有难倒从小接受简体字教育而在台港企业工作的大陆人。对於大多数大陆人而言,繁体字虽然不会写,但是会认,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进厂第一天就用的是
繁体字的计算机,没有一点的不适应。也有人因爲不会认繁体字面错失工作机会的,有个同事的妹妹去一家港资厂面试,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最後发现她不会认繁
体字,结果错失工作机会。
当你走在大陆南方某市的街头,你会发现其实和走在港台的街头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大陆,一般都是用五笔输入法或是拼音输入法,五笔的最大优点就是快,拼音输入法虽然慢点,但是不用费脑筋,只要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就可以打出来。
我知道港台有人用仓颉或是注音法输入,没想到在大陆也有人也会用这些方法的,我以前有个同事就会,不得不佩服,我虽然不懂怎麽用,但至少明白光认识繁体字
是不会用这些输入法的。当然,也有港台人用简体字输入法了,我老板就会,当然没有我们这麽熟,也算是会了。
简繁体各自有优缺点,简体字简单,容易记,容易写,如果拿同一篇文章,让两个人同时用简体和繁体转录,肯定是简体字先写完。不过繁体字则比较生
动,比如这个乌龟的龟字,繁体是这样写的「龟」看起来就像个乌龟一样,很生动的。台湾的「台」字如果是简转繁呢,「台」会变成「台」,但看到台港的电视剧
时,屏幕下方的字幕显示和简体字却是一样的。
老编曾经在某篇文章的编按後面提到简转繁的问题,先简转繁後,大陆网友又将繁体转爲简体,所以会出现很多错别字,爲了尊重老编我每次投稿前就已经
先将简体转爲繁体後传给老编的,这个计算机的版本落後了,以前那台打出来就是繁体字,根本不用转,也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我有篇文章有提到前总理「朱容
基」,我简转繁後,「容」还是「容」字,到了东森,繁转简後「容」就变成了「熔」了,无缘无故多了个「火」字旁,不过也还是能看明白。还有「後」字,简转
繁,再繁转简後,却仍然还是繁体的「後」字,「什麽」的「麽」也是,转过去转过来,最後还是繁体的「麽」字。
在凤凰网站--面,有个是「中文是简体好还是繁体好」的民调,http:
//210.51.8.74/survey/questionclient/view.jsp?id=311,投简体的稍多一点,因爲大多是大陆网友投的
票,如果台湾网友经常上凤凰网的话,结果可能会不一样了。
简体还是繁体,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可以接受。
最後是写给老编的,我的上篇文章,确实存在问题,接受批评。您在编按中的第一点驳我批台湾新闻不够自由,可能理解上有点问题,我是批台湾新闻不够
开放,原话是这样的「台湾的在新闻自由的同时应该做到新闻开放,」在第二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没有舒展真正的大陆,而不是说台湾的新闻不自由,报道大陆的
消息以反面爲多,当然这有政和历史的原因。对台湾的新闻自由我是非常肯定的,从东森论谈就可以看出来,什麽话都可以说。(当然也有不可以说的,上次删节就
可以知道,不过可以理解)。
第二点以正视听的完全接受,我没有从自産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只是单纯的从多少去考虑,也没注意到日期会造成错误印象。在此要说声道歉。另外更正
上一篇【我看台商--以实习经验谈】中关於净工资爲人民币爲450元,确切的讲,是可以扣除个人负担的社保费的(当前爲62.43元)但企业同时也必须负
担78.04元,厂方爲了省这78.04元,除了给一些高级职员买社保外,大多也没有给普通的职工买社保,如不买社保,净工资就应该爲450元。本认爲不
怎麽重要,但现在发现政治这个东西马虎不得,幸好懂这个的人不多,没有人即刻就批我。
另外给东森提一个建议,从联合早报得知,东森新闻报乃是台湾叁大新闻网站之一,可是却少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搜变址擎,新闻看过就没有了,保留时间不长。
(●作者孔雀开屏,湖北人,大专毕,现为职员,在广东省东--工作。简介上说,他爱好和平,担心两岸局势继续恶化。正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图为本报数据照片)
●编按:
有关简繁体,我的感受是看似很简单的事,可繁杂的很。记得曾在您的文章看过朱容基,我那时猜您应该不会打错才对,果然是简转繁所生成的问题。只是我没想到,繁转简後,又变成另一个人名了。呵呵。
您可能还没有很熟悉本报的机制。首页右上方有搜索机制,每篇文章的右上边也有,都可用来搜索过去的新闻。另外,您也可从首页头题附近的--新闻总览(每篇文章的右上方也有新闻总览的入口)看当天的所有新闻,包括过去的。
作者: 百年一郁 时间: 2004-12-11 14:45
除了大陆,新加坡也用简体字。
我个人认为,简体字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严重的破坏,把中国文字的韵味完全弄没了!
[em03]
作者: xmliao 时间: 2004-12-11 14:53
再谈「时间是最好的裁判」----繁体字和简体字 2004/05/06 12:11 |  |
|
半月
有些问题,我觉得争论是有必要的,可是现在不必去讨论,因为必须等待时间去解决。
比如説,简体字和繁体字,大家到底在争什麽?不要跟我说繁体字的表意功能如何如何能体现中国常规文化,我觉得这个观点毫无现实意义。文本本身就是语言的符号。作爲一种符号,文本有强大的浓缩和代表信息的能力。对於一个从小学习繁体字的人来説,也许简体字失去了许多繁体同字的表意内容;但是请注意,这种差别仅仅是存在於文本表意的考证上。也就是说,当你对两者进行比较时,你能从繁体字中看出更多的原始表意信息。问题是,这种功能有什麽用?
作爲一个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来説,我从来就没有对简体字的表意上有什麽困惑发生。对我来説,每一个简体字代表的含义是什麽,在不同的场合体现什麽不同意义,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这已经是从小植入语言文本能力中的本能。如果我有探寻某个文本表意来源的兴趣,我可以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从「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中获得解答(事实上我也正是这样做的)。
但是,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突显文本表意来源的出处吗?当某个字代表的信息内容已经成爲你思维的一部分时,执着於这个字能否直观的体现原始意义是一种文本进化上的本末倒置。要论文本原意的直观体现,大概没有什麽比原始的象形字更直观的了。如果繁体字相对於简体字的优点在於此,那麽大家请都恢复使用象形字去吧。
中国文本的进化,从来都只遵循一个原则:「笔画更平直、信息更浓缩、字体更方正」。笔画平直和字体方正的进化,到楷书时就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两个进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文本和原始表意图形从外观上划清界限。唯一可以继续无止境的进化下去的,就是信息浓缩了。今天的中文,和古代相比,已经可以用更丰富的词汇和语法来表现同一件事情,并且携带成几何级增长的信息含量。
这种能力的来源,就是文本本身的语义进化和引申发展实现的。在信息浓缩这个特点上,简体字和繁体字谁更有效率,只有从小就使用简体字的人才更有发言权。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前面说过的,简体字所代表的信息含义已经是我们语言思维的本能,对我们来説,某个字代表什麽含义不是一个需要分辨的问题,而只是一个本能的条件反射。但对於从小使用繁体字的人来説,他不可能创建起这种本能,所以也不可能理解爲什麽简体字没有对我们造成他所遇到的种种理解障碍。但是不论你最初学习的是那种文本,恐怕没有人能否认同一个字的书写和学习上,简体字绝对更加简单和有效率。
对简体字和繁体字之间许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错误,往往是造成贬低简体字的重要原因。
比如説,爲什麽大陆很多招牌和商标喜欢使用繁体字?最初的起因是两种:一种是因爲市场原因。爲了打入海外华人市场而使用繁体字;另外一种则是书法的原因。书法名家多数为从小学习繁体字的老人,而书法界也喜好古体。当受邀书写招牌时,选择熟悉的写法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就我所知,新一代的大陆书法高手不乏简体字佳作。但是由於师承和风气的关系,繁体字在书法金石界仍然是重要的表现载体。对於普通商家和百姓来説,招牌怎麽写不是问题的重点,谁写的招牌才是重点。於是,一批繁体字招牌和商标应声而出。至於改革开放後,繁体字商标和招牌蕴涵了海外经济的背景,那就又是一种原因了。
再比如説,简体字是不是中共的意识形态产物?我个人觉得这种説法比较牵强。意识形态是不需要用字体来割裂的。相反,文本改革本来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趋势和共识。但是由於意识形态的原因,反而造成了局部的抵制和妖魔化。
如果我说民国政府本来是汉字拉丁化在行政方面的首倡者,不知逻辑先生有何感想?在多个外籍人士的回忆录中,都曾经提到宋美龄在西元叁十年代曾经希望主导和推动汉字拉丁化改革,将汉字简化为两千至叁千个表意符号(相对於繁体字来説),以便推广中国平民的教育事业。但是这一构想由於中日战争的爆发而无限期的搁置了。无论从宋美龄推动这一改革的初衷看,还是从具体实现的手法看,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简体字的原因和方法完全相同。有兴趣考证的朋友不妨找找民囯政府的旧档案,也许能够有所发现也不一定。
最後説说数字时代的简繁字体问题。数字时代的简繁字体不兼容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华人世界数字科技受制於人的科技问题。如果最初的字符内码定义是由华人自己完成,未必出现简体字和繁体字各自使用一套内码的现象。因爲从数字科技上来説,即使字体外形不同,但是使用相同的内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如今BIG5内码和GB内码不兼容问题已经成爲事实,要问原因就只能找微软了。
即便如此,1998年以後微软在这一问题上也推出了大量的工艺配合解决。比如我现在使用的微软输入法,就可以在GB内码系统中打出繁体字,而OFFICEWORD软件也有相当方便好用的简繁体转换工具。假如两岸能够放下意识形态争议,统一制订华人世界数字内码的新标准,那麽在同样的内码下同时使用简繁体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情。等到华语世界使用共同的内码之後,数字媒体上的文本交流就不再是一种需要转换和头痛的问题了。
各位网友,如果你相信「优胜劣汰」的法则,就请不必为简体繁体谁更优秀来忧心。正如我所说的,「时间是最好的裁判」。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时间会为我们做出选择。相对简繁体之争对中华常规的继承问题来説,发展中华文化远比继承更重要。中华文化从来就不缺乏继承者,他在今天最缺乏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作者半月为大陆人士,中国鹰盟成员,网络人。正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龙』与『虫』── 还是谈简繁体字 2004/04/15 03:58 |  |
|
易弦
以一位外国人主观的认为简体字『龙』,看起来像是一条『虫』,再加以嘲笑,做为短文的破题,虽然我个人认为是不太适当的,但是有时候,误打误撞,还真的能够猜对答案。
『龙』与『虫』,在甲骨文或小篆是长得几乎一样的。所以龙的简体字,既然也是从象形字演化而成,看起来像虫是很正常的。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龙是这样说明的,『龙为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在中文,龙虫本就是相对的,而原本的虫,本来指的是蛇,蛇又称长虫,也称作小龙。
只是令人觉得好奇的是,叁百多个不同写法的『龙』字,竟然没有包含小篆,是有点不可思议。如果有小篆的龙字,相信在场的人一眼即可看出龙跟虫本来就有关系。
中国文本不只有外形,重要的是文本本身的意义。如果只在文本的外形做文章,却不求甚解地忽略文本本身代表的含义,要谈恢复固有的文化内容,只怕是痴人说梦。
一个比丘尼曾请教六祖《涅盘经》,他说:「好,你问吧!你念念给我听,我不识字。」那比丘尼说:「你不识字怎麽讲?」,六祖当时说:「字我是不识,道理你只管问。」
手指月亮,手是文本,月亮是真理,顺着手指可以看见月亮,就如同依靠文本可以感受真理;但手指是手指,月亮是月亮,手指不是月亮。正如文本不是真理,不依靠手指,你也可以看见天空的朗月,不依靠文本,你也可以感悟真理。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於简繁体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要学中国文化也不一定只能用繁体字。而『虫』是简体字。(●作者易弦为旅美硕士华人,住於San Jose,家管,有时在Cupertino社区大学教中文。正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em05]
作者: 拔剑四顾 时间: 2004-12-11 21:41
简体字多好啊!简单易写,虽然某些简体字写起来没繁体那么好看那么有韵味。
想想台湾香港的小学生要是犯了错误被罚写字该有多惨!
欢迎光临 罗大佑音乐联盟网论坛 (http://luodayou.net/bbs2/)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