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首頁/精彩樂評/羅大佑和“歌” |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
|
談到羅大佑的歌,實際不得不提是誰在唱,聽過鄭怡的《大師之旅》中的羅大佑作品演唱,覺得太柔弱,沒有溫度,不太冷當然絕對不熱,苛刻地說,基本上按照曲譜把歌詞表達出來,別的,就每什么了,就象稀釋了的葡萄酒,芬芳已經蕩然無存,還依稀有一點點味道,那就是羅大佑歌詞的韻律還在,那些另人感動的語言留在我的耳朵里,潛到我的心里。 可惜的是,一些羅大佑的作品,我只聽過一,二次他的演唱,在武漢聽思文《音樂突破時間》放過《歌》,覺得異常淒涼,“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也無須濃蔭的柏樹”,對徐志摩當初寫詩的情況頗不明確知道,可羅大佑傳達給我的分明是那種無所求的意味。 我個人認為,唱羅大佑的歌曲對歌手是一個挑戰,因為歌詞里還蘊涵著品 味不完的意義,那些漢字,只不過是表面的載體,能夠穿過這些表面的文字而深刻理解它,并將原曲所包容的與自己體味的以歌唱詮釋,對歌手的要求實在是比較高的。 我愛聽羅大佑唱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可以抑揚頓挫,來去自如地歌唱,每一次激昂,每一次悲傷,都是恰倒好處的,他的深厚的男聲,長長的延續,都是無可比擬的。 記得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一句話“活著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我覺得任何期望演唱羅大佑歌曲的歌者,最好先問一問,to be or not be? 歌唱,并不是指那些出了几張專集的人的表演,那不叫歌唱,至少我這樣認為。歌,詩歌也﹔現在街上放的還是歌么,充其量是小調,歌詞呢,也几乎只有柴米油鹽,衣服襪子……。流行音樂走了這么多年,真正的黃金時期有多長,好作品有几首,實在另人汗顏。如果不想象快餐盒那樣被人丟棄,還是先聽聽羅大佑吧。 在世紀末,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所謂的音樂生活吧,到下個世紀,我們可以讓后代聽什么,外國人可以說,我們有BEATLES,STING,PAUL SIMON……﹔大陸的我們呢,崔健,還有几個和崔健能平起平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