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首頁/精彩樂評/想到“同情”…… |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
|
說起這個話題,我自己先就混亂起來,轉的兩個貼子,是跟這個話題有關,也是讓自己先梳理一下思緒。 首先,會想到昆德拉關于“同情”的說法。記得他在《生命……》曾經說,“同情”是有兩個層面意思的詞匯。一是居高臨下,一是感同身受。前者是矜持的,其實根本沒有“同”過情,后者才真的不枉了“同情”這個詞。 之所以提起來這個,是因為其實我們不論和四大天王還是和歌劇芭蕾的愛好者,都是有“同”這個喜愛之情的基礎的。然而,讓我推己及人的檢討一把:我即使不伐異,也是有老掉牙所謂的黨同的傾向的。──希望及不到人。:) 然而,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驕傲終究是好的,起碼讓這種喜愛顯得很純粹,這個壇子常來常往的一些人,應該是為老羅,為自己喜歡老羅而驕傲的吧?也因此,其實我們很可以懷著真正的“同”情來看目下的孩子們,對四大天王也好,對其他人也好的,的喜愛。我們可以批評四大天王,批評台灣歌壇商業,但是,我們不可以批評別人的喜愛,只要夠純粹,那就是一種之的尊重的感情。 再說,老羅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什么的,但是老羅感動我們的,首先是他不回避和我們一樣的不完全。“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么”,聽著這樣的歌詞,是和鏡子里的自己猛然一撞的錯諤,于是明白過來自己多不完全,有多粗糙的靈魂,又是多么渴望和同類彼此擁有。我是可以看到老羅把“同情”放進了他的音樂,“感同身受”的“同”,“同”音樂里面的故事和人,也“同”音樂外面的我們,的情。 扯開兩句,最近在演唱會的之前之后,看到老羅,大家都說他不如以前憤怒,很有些人似乎為了這個憤怒起來,蠻搞笑的。我一直以為,憤怒雖然是一種力量,但絕對不是一個人最后可以皈依的那種力量。老羅46歲了,在這個年齡,他越來越平和通透,音樂里面的視界越來越開闊,這樣子真是有說不出的好。 類似“同情”,說到這個話題,我立時想到還有亦靚的那句“自我的經典”。這是她一個樂評系列的標題,在題記中,她解釋說“也許歌曲的好壞是有標准的,因為有制作水准、歌詞、旋律、人聲表現等方方面面的客觀指標,可是,如果那個標准不符合你的心靈的感覺的時候,請相信你自己”,深以為然。 (可能我自己是比較沒有責任感的那類,所以……晴朗老兄不好意思了,我覺得你對音樂的評論有的時候太有使命感了,是美則美矣,了則未了,不妨跟一句“無立足境,方是干淨”的。) 對老羅對我們來說,達明老黃對我來說,最早的被擊中的感覺難道不是來自“好聽”本身嗎?至少我自己,不會因為這首歌承載了某些意義而去喜歡,音樂,必須好聽,就象小說必須好看……否則,對不起,我拒絕自虐。于是,關于意義的討論每每令我覺得牽強,我們沉迷的東西不傳世又如何?這又何妨于我們耽溺其中那一刻的心甜意洽?所謂傳世,總不是我們能看到的東西了,真是……關誰筋疼的事情了。同樣的,別的人“興奮到變形的扭曲的臉”也不關我的筋疼。:) (這樣說,可能也太消解崇高,總覺得自己的看法有時候不是太積極健康。) 該收筆了,不知道說清楚沒有,也不知道自己的“同情”又是不是同樣有居高臨下的意思。 希望上帝如果來這個壇子,不會因為我的貼子笑岔過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