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首頁/精彩樂評/青蚵嫂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

 

 

深秋到了,又進入吃海蠣的季節了。海蠣的吃法很多,其中閩南的海蠣煎口味絕佳,將海蠣、地瓜粉、切成小段的大蒜用水調和,在油鍋里煎時再加上雞蛋,吃的時候配上芫荽和辣椒醬,吃過一次就令人難忘,在閩南一帶,冬、春季海蠣煎常常是主人熱情待客的美味之一,也是兩三好友閑坐小酌的必備佳肴。

海蠣又叫做“蚵”、“蚝”。據營養學家們說,海蠣肉味鮮美,營養丰富,臉炙人口,還可以“細肌膚,美顏色”(不過我吃了一輩子的海蠣,肌膚還是這么粗,顏色還是自己看了都過意不去),同時據說由于海蠣中含有好几種寶貴的成份,可以防治的這種或那種的病症可以列出長長的清單。

當年曾有一段時間,盛傳台塑集團要在廈門海滄建廠,而且投資規模相當大,也曾引得政府部門大興土木,不少有志之士摩拳擦掌,而象我這等不長進的,卻一直在擔心從此家鄉無海蠣。后來台塑投資告吹,而當地的土地又已被征用,那里的人們失去了他們擁有的卻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

海蠣的養殖好像倒并不怎么困難。沿著閩南的海岸線,退潮時可以看到許多成片的在海灘互相支撐的石條,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滿了蠣房。收海蠣就麻煩些,由于食海蠣最佳的季節是在冬天和春天,遇到天氣不好,收海蠣的人(大部分是姑娘和婦女)就得頂著寒風、浸泡在冰冷的海水里。海蠣鏟收回來時是連蠣房(海蠣殼)一起的,人家買海蠣很看中新鮮,所以在市場上就可以見到許多賣海蠣的邊用刀子破海蠣殼一邊叫賣。

在這些賣海蠣的婦女中或許曾經就有這樣的:與別人的丈夫相比而言,自己的丈夫實在是太普通了──自己的丈夫不能和鄰居的男主人一樣有著體面的穿著、提著公文包去寫字樓上班﹔自己的丈夫不像鄰居的男主人一樣長得整齊、讓人一看就有瀟洒或英俊的感覺﹔自己的家也沒能象鄰居那樣是漂亮的小洋樓。自己的丈夫只是個賣生海蠣的,收入自是微薄﹔長相十分普通,從哪方面看都沒有出眾的地方﹔自己的家僅是簡簡單單的屋子,地板還是土的。或許家里還有老人要供養、有子女要上學。加在這種婦女和這種家庭身上的生活的負擔是沉重的,對軟弱些的,甚至是沉重得難于喘息。

然而在這種婦女中就有這樣的:她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困苦有深深的認識,不會去徒勞羨慕別人的優裕生活﹔只要丈夫對自己好,不會介意他的眼睛甚至是斜視﹔她也不會對生活加之于她和這家人的重擔整日抱怨。她是堅信只要奮斗,人人都有出頭之日的,所以她終日勞作,為的是能共同讓這個家過上好的日子。

這種婦女的形象就是羅大佑在台灣民歌《青蚵嫂》中塑造的形象。閩台老一輩的女性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盡管她們并不一定是以賣海蠣為生的。

我聽過几種版本的《青蚵嫂》,羅大佑唱的這個版本我覺得是最出色的(許是偏見?),這里面沒有風花雪月,沒有你儂我儂,有的是社會底層實實在在的生活真相和不屈不撓的追求,有的是默默無聞的一代代維系著血脈相傳的普通閩台農村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