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麗島/羅大佑反對“教父”稱號 昨攜新專輯《美麗島》蒞滬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羅大佑反對“教父”稱號 昨攜新專輯《美麗島》蒞滬

記者/李懿

1997年,香港回歸﹔1998年,羅大佑的父親逝世﹔1999年,“9﹒21”台灣大地震﹔2000年,世紀交替﹔2001年,美國“9﹒11”事件﹔2002年,韓日世界杯﹔2003年,非典、伊拉克戰爭﹔2004年,羅大佑發行新專輯《美麗島》。十年等待的日子里,羅大佑間或冒出几句失控的言語,讓深愛他的人失望,轉而沒了期待,但昨日攜《美麗島》出現在上海音樂學院時,羅大佑一如從前,即便用再多的語言去粉飾他,終究也只是蒼白。

從《閃亮的日子》、《戀曲1980》、《童年》,到《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戀曲1990》,羅大佑打破所有禁忌,讓感情不再只是單純的愛與恨,不再只是悲與喜,他挑逗了整個時代的感觸和脈動,他的情歌教會了一代人的愛情,也給予一代人力量。新專輯《美麗島》暌違十年時間發行,14首歌躍動著熟悉的羅大佑“身影”───對社會的責任感、對愛人的摯愛真情。

用十年時間制作一張新專輯,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十年可以長大,可以結婚,可以生子,而羅大佑為什么會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發行新專輯?隔著厚厚的墨鏡,羅大佑的聲音沉重中帶著點沙啞。他說,專輯早在1997年已經大部分創作好,但當時覺得不夠成熟,而之后便接連發生了很多事情,直到2004年,他個人的生活和世界狀態都好像到了該做總結、划句點的時候。專輯名為“美麗島”,直指寶島台灣,身在紐約的他淡淡地看著故鄉的世事變遷,皺著眉頭寫下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憂慮。“淚眼美麗島,為君生為爾泣”───眼淚是他的音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一次羅大佑選擇了更直接的方式。“我不敢說這些歌曲都可以如以往一般成為經典,其中大多都是我個人私人化的體驗。這里所謂的‘島’不僅僅是島,我希望這里是一個大家可以共同擁有的美麗的地方。”
  或許對于大部分年輕一代而言,羅大佑是無可救藥地老了、舊了、過時了,就像那堆泛黃的書頁,不再愿意彈開上面的灰塵仔細閱讀。而羅大佑卻是固執的:“我不敢說自己過時了,但我對歌曲本身所有的熱情是從未變過的,而這也是我制作這張專輯最初的動力。”雖然身邊科技高速發展,而他堅持回歸音樂本身,極力讓新專輯回到歌曲本身───“歌只是唱給另一個人聽的,不為其他任何東西而做”。這樣的姿態,一如專輯封面上的他,翹著二郎腿高高端坐在碎礁石上,身后是一片黑漠中的樓群,而他只專注地看著一個方向,一朵白色的花從泥土中生出的方向。
  不夠熱烈的現場氛圍中,所有記者都是怯怯地拋出自己的問題,直到有人叫他“音樂教父”,羅大佑惟一一次提高分貝,大叫道:“我反對大家叫我‘教父’,我寧可做一個樂壇新人。”他說“父親”之類的稱謂太過沉重,如今適時地需要一定程度的釋放。而他的音樂中,不可避免地以一代“教父”的口氣唱著人類的命運和社會責任,羅大佑無奈地承認人都是無奈的:“作為創作者,你就不能夠置身事外,創作本身是痛苦和敏感的,這是創作者的宿命。一個創作者,不能逃避你的觸角所能感受到的東西,你必須將心里的問號提出,讓大家分享,是否是最好的拿捏我不敢講,最重要在于我提出了心里的問號。”
  迷離的電音幻境、圓舞曲式的綿延旋律、徹底的搖滾節奏,丰富的音樂元素里,不變的惟有他對人、對未來最深切的希望,一如他的名字───羅大佑,從未變過。

附:聽者回聲

張震岳:
  他是一個骨子里很ROCK的人,恭喜他發新專輯。

陶�插G
  音樂是沒有對錯的,與他在一起聊音樂是激動的,很多人都是他的“受害者”,但也正因為他,才有更多人有勇氣講出自己想說的東西。他對世界、環境、人類的觀察,其出發點永遠是愛與關懷,就像一盞燈塔,值得我們一直跟隨。

伍佰:
  他是我的偶像,曾經我以為可以變成他,結果發現不行,他太猛了,實在太猛了。

孫孟晉(著名樂評人):
  這張專輯很不錯,比想像中好,是近年華語樂壇少有的有厚度的專輯。曲風拉得很開,包括搖滾、民謠、圓舞曲、電子等,也比較大氣,讓我感覺等了10年其實是很值得的。之前曾經有一段時間,他說的比唱的還多,讓人比較失望,但這張專輯中很多歌還是很動人的,比如《傾城之雨》、《舞女》、《美麗島》都非常不錯,音樂本身也比較單純一點,很容易打動人心。雖然說我更喜歡他早期的專輯,如《之乎者也》、《未來主人翁》、《家》這几張。《美麗島》在他后期的音樂生涯中,算是很不錯的一張了,同時也是整個時代中很優秀的一張。當然,相比他這個人,我更愿意聽他的音樂。曾經他是一個流行音樂的指路人,這么多年能夠依然堅持自己的確非常可貴。在現在這個時代里,我們離一些比較真實的東西其實很遙遠,但他畢竟發出了這種聲音,當然究竟這些真實的聲音有多少力量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他說自己不是“教父”,這原本就是一個很聰明的選擇,因為“教父”這個稱號始終是會被打倒的。其實他在那個位置應該是孤獨的,也是很容易受傷害的,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應該從神壇上走下來。其實我覺得我們原本就應該讓他從神壇上走下來,他不是神,他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20歲、30歲的時候曾經寫過一些音樂感動我們的人,僅此而已。而且,我相信他是一個矛盾的人,比如對于整個娛樂圈,他并不拒絕,也不夠貼近,始終是一種游離狀態。

唐永礪(DJ):
  這張專輯非常好,他的音樂形態依然非常敏感。有很多人都覺得他是一個搖滾音樂人,其實在這張新專輯中,你不僅可以聽到純粹的搖滾,也有純粹的民謠,音樂功底在那里,無人能比。真正聽過這張專輯以后才讓人知道什么是音樂。與上張專輯《戀曲2000》相比,《美麗島》更純粹,可以讓我們想起上世紀80年代的一些歌曲,依然有一些對政治的個人看法,但卻特別好聽,足以打動人心。而且,這張專輯根本不像一個50歲的老人所做,比年輕人做出的東西更加到位,讓人覺得這10年的期待是值得的。可以說整個華語樂壇,沒有一個人可以替代他,沒有一個人可以像他那樣做音樂。
  當然,之前由于他來內地商業演出的次數比較多,讓大家對他的“頂禮膜拜”少了更多神秘色彩,但真正聽過這張專輯以后才知道,他永遠都是一代宗師,是可以繼續“頂”一輩子的。第一次聽到這張專輯的時候,心里并非激動或是什么,而是很踏實,畢竟是從小景仰的對象,曾經有段時間卻發覺他逐漸平民化、非常通俗,但其實他音樂中的質感還在。

(來源:東方早報 20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