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賞析-前言
文/another
homepage.ntu.edu.tw/~b90103016 作者郵箱: b90103016@ntu.edu.tw
我要為羅大佑的新專輯《美麗島》寫一篇全面、完整的賞析。
二十日晚上,我聽完第一遍的感想是四個字:「高山仰止」,第二天再聽了四遍,我更確定這將是一張會長遠影響我的專輯。而我想要,我強烈地想要把自己的感動與想法寫出來,讓更多人能接觸到歌曲里面的那樣的境界。所以,我決定寫這篇,盡可能詳細解釋羅大佑那些可能較難解的歌詞及其章法,也從創作者的角度,討論我們能從中取法的技巧、觀點與思維等等。
還需要聲明的一點是,我寫這一篇賞析、樂評全憑主觀。當我作價值判斷的時候,雖然我也不會不想推而廣之,但那首先只是我一己的想法。至于我評估的標准,則是「對我有什么啟發」和「對我有沒有用」。我想這是對我個人正在走的路途最有用的一種寫法,或許對各位──尤其是創作者──也會比較有參考價值。
現在就讓我從《美麗島》的專輯文案開始,一步一步進入知命之年的羅大佑的世界吧。
專輯文案
即使有几首歌不是在此寫的,我們仍然要把所有聲音的成就歸功于這塊土地。
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從她身上收取了養分多年之后,重新來孕育那份我們共同虧欠于她的歸屬。
──羅大佑 2004年11月
翻開黑色的歌詞本,第一頁的文案已見丘壑。在這兩行字的上面是一張照片,羅大佑手指著,眼睛注視著一朵白花。大佑說過「歌是語言的花朵」,而花朵之滋長本于土地,這樣一張相片的象征意涵,是強烈又深沉的。
那一朵白花,雖然綻開著,卻有些垂頭喪氣的樣子。羅大佑是要以一己的念力,灌注他的希望,讓那已形孤獨的歌曲重新盛放、挺立起來。然則,縱此,又能如何呢?我們會想,也沒辦法改變什么吧。可是他還是要做。自伯夷、叔齊、屈原、文天祥以迄于今,史上多少詩人君子,在離亂的心境與時世中,都有著這樣的苦心孤詣,緊緊護持著自己的理念,而寄托于花草、詩歌。
對時代來說,他們或許過時了,但對他們自己,以及對我來說,這是不磨、不滅的價值。
再看那兩句話吧!這番前言,呼應了上面的照片,可是,什么叫「重新來孕育那份我們共同虧欠于她的歸屬」,這是什么句子?
這一句的前面都沒什么問題,可是后面那個「歸屬」怎么解?從文法來看 ,「歸屬」是「重新孕育」的對象,是我們共同虧欠于后土、美麗島、台灣的。而你有看過這種用法嗎?我沒有。這說得通嗎?不通嘛。那你會看不懂嗎?卻也不會,我一看就知道他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了。他要表達的也就是個「回饋」。但是真就只有這么簡單嗎?
這就是羅大佑最讓我撓頭的一點。我很注重文字的通順,即使是寫詩我也盡量不作晦澀難解的詞句,而不按牌理出牌的羅大佑卻几乎總能既出格又達意又留下想像空間。我只能說這是語言天賦,可以不管規則,神來一筆就寫下最能表達自己意念的字詞,卻也不致太難接收──接收和理解是有差距的。「回饋」是我接收到的,現在讓我設法進一步理解它。
「歸屬」,在此是名詞,似可作「歸屬感」解,然則,「我們虧欠台灣一份歸屬」,什么意思,是「我們」缺乏認同,還是「台灣」缺乏一份歸屬感?我認為是后者。而一塊土地怎么會有主觀的、可以「孕育」的「歸屬」呢?這 就要看「土地」的定義。這里的土地,顯然不是地理上的地球台灣島,而是人的集體意識交織起來的一個地域觀念,它不是一個主體,而是一個客體,它本身什么都沒有,它有的都是人給它的,因為「它」是人的觀念,而不是任何其他客觀存在的東西,島嶼只是它的載體。簡而言之,就像「文化中國」的概念,這里指的是文化的台灣。
那么,「那份我們共同虧欠于她的歸屬」到底是什么呢?或許可以說,是對「台灣是什么?」「台灣文化是什么?」之類問題的解答的依據。就像大家問中國文化,我們首先會想到四書五經。
如此說來,羅大佑這番話的意思,或許竟可說是某些綠營政客口中所謂的「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了。不過這是一種詩意得多,也微觀得多、謙遜得多的表述。
几十年來,對于台灣,人總是拿得多、回饋得少,在地理上剝削自然資源,人文上�倮菍F治資本。此中尤其讓羅大佑不滿的是政治的亂象,而他又是一個兼具中國情懷、鄉土情懷與使命感的大時代中人,他一路批判過來,卻也不得不迷惘于這變得愈來愈快的時局,人在這種情況下,能做什么?他能做的,就是寫歌,寫給他的憧憬、他的世界、他的美麗島,而在這樣為后土奉獻的過程中,他與他的台灣遂得以相互確認、相互歸屬。
悲劇是他的世界不再與潮流吻合了,從當今中港台任一地的政治風向來看,羅大佑都難免是一個過了氣的舊時代遺民,但我并不為此喟嘆,因為我也不認同當今那一套所謂主流的觀念,而且我在他的歌曲之中,找到了與古今偉大心靈相通的永恆,而我便要把這樣的精神傳承下去,一樣在這滾滾紅塵中開拓起我的一片天。
現在的年輕人、中學生,一樣有聽羅大佑的﹔只要繼續有人能因他的作品而有所啟發,羅大佑便永遠不過氣。至少,不管現實世界以后變得怎樣,他留下來的歌曲,還能讓后人聽了知道:以前的台灣有過這些人事物,有過這樣的心靈。
我不知道羅大佑是不是這個想法,而我是這樣想的。我也是個創作者,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我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歷史,經歷許多故事,研讀經典、詩歌……和許多人一樣,我也有著好多珍貴的、想要守護、想要發揚光大,但卻在這世道中日漸流失的東西。
因此,《美麗島》讓我特別感動──雖然這張專輯不再富有〈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愛人同志〉〈戀曲二○○○〉這類宏觀的史詩篇章,而更多是微觀的一個人、一件事、一段情、一點激憤與試圖曠達,卻更為雋永地呈現了生命的點點滴滴以及一個年屆知命者對時光的感懷,更為深刻。而最重要的,是這一回我趕上了它的出版──羅大佑以《之乎者也》出道時我還沒出生,《愛人同志》轟動時我還小,十年前我也不知道《戀曲二○○○》,就算當時知道大概也絲毫不會去留意。羅大佑的一切作品,我是上大學后才漸漸回過頭來了解﹔現在,我終于在密切的注意中盼到了《美麗島》的問世──這就像是,和蘇軾同一時代的文人,看到了東坡先生新作的心情。
就像是看到了蘇東坡的新作,《美麗島》,我來了。
胡又天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草于台北中國
(來源:五四三音樂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