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岛》赏析-前言
文/another
homepage.ntu.edu.tw/~b90103016 作者邮箱: b90103016@ntu.edu.tw
我要为罗大佑的新专辑《美丽岛》写一篇全面、完整的赏析。
二十日晚上,我听完第一遍的感想是四个字:「高山仰止」,第二天再听了四遍,我更确定这将是一张会长远影响我的专辑。而我想要,我强烈地想要把自己的感动与想法写出来,让更多人能接触到歌曲里面的那样的境界。所以,我决定写这篇,尽可能详细解释罗大佑那些可能较难解的歌词及其章法,也从创作者的角度,讨论我们能从中取法的技巧、观点与思维等等。
还需要声明的一点是,我写这一篇赏析、乐评全凭主观。当我作价值判断的时候,虽然我也不会不想推而广之,但那首先只是我一己的想法。至于我评估的标准,则是「对我有什么启发」和「对我有没有用」。我想这是对我个人正在走的路途最有用的一种写法,或许对各位──尤其是创作者──也会比较有参考价值。
现在就让我从《美丽岛》的专辑文案开始,一步一步进入知命之年的罗大佑的世界吧。
专辑文案
即使有几首歌不是在此写的,我们仍然要把所有声音的成就归功于这块土地。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从她身上收取了养分多年之后,重新来孕育那份我们共同亏欠于她的归属。
──罗大佑 2004年11月
翻开黑色的歌词本,第一页的文案已见丘壑。在这两行字的上面是一张照片,罗大佑手指着,眼睛注视着一朵白花。大佑说过「歌是语言的花朵」,而花朵之滋长本于土地,这样一张相片的象征意涵,是强烈又深沉的。
那一朵白花,虽然绽开着,却有些垂头丧气的样子。罗大佑是要以一己的念力,灌注他的希望,让那已形孤独的歌曲重新盛放、挺立起来。然则,纵此,又能如何呢?我们会想,也没办法改变什么吧。可是他还是要做。自伯夷、叔齐、屈原、文天祥以迄于今,史上多少诗人君子,在离乱的心境与时世中,都有着这样的苦心孤诣,紧紧护持着自己的理念,而寄托于花草、诗歌。
对时代来说,他们或许过时了,但对他们自己,以及对我来说,这是不磨、不灭的价值。
再看那两句话吧!这番前言,呼应了上面的照片,可是,什么叫「重新来孕育那份我们共同亏欠于她的归属」,这是什么句子?
这一句的前面都没什么问题,可是后面那个「归属」怎么解?从文法来看 ,「归属」是「重新孕育」的对象,是我们共同亏欠于后土、美丽岛、台湾的。而你有看过这种用法吗?我没有。这说得通吗?不通嘛。那你会看不懂吗?却也不会,我一看就知道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他要表达的也就是个「回馈」。但是真就只有这么简单吗?
这就是罗大佑最让我挠头的一点。我很注重文字的通顺,即使是写诗我也尽量不作晦涩难解的词句,而不按牌理出牌的罗大佑却几乎总能既出格又达意又留下想像空间。我只能说这是语言天赋,可以不管规则,神来一笔就写下最能表达自己意念的字词,却也不致太难接收──接收和理解是有差距的。「回馈」是我接收到的,现在让我设法进一步理解它。
「归属」,在此是名词,似可作「归属感」解,然则,「我们亏欠台湾一份归属」,什么意思,是「我们」缺乏认同,还是「台湾」缺乏一份归属感?我认为是后者。而一块土地怎么会有主观的、可以「孕育」的「归属」呢?这 就要看「土地」的定义。这里的土地,显然不是地理上的地球台湾岛,而是人的集体意识交织起来的一个地域观念,它不是一个主体,而是一个客体,它本身什么都没有,它有的都是人给它的,因为「它」是人的观念,而不是任何其他客观存在的东西,岛屿只是它的载体。简而言之,就像「文化中国」的概念,这里指的是文化的台湾。
那么,「那份我们共同亏欠于她的归属」到底是什么呢?或许可以说,是对「台湾是什么?」「台湾文化是什么?」之类问题的解答的依据。就像大家问中国文化,我们首先会想到四书五经。
如此说来,罗大佑这番话的意思,或许竟可说是某些绿营政客口中所谓的「建立台湾文化主体性」了。不过这是一种诗意得多,也微观得多、谦逊得多的表述。
几十年来,对于台湾,人总是拿得多、回馈得少,在地理上剥削自然资源,人文上搾取政治资本。此中尤其让罗大佑不满的是政治的乱象,而他又是一个兼具中国情怀、乡土情怀与使命感的大时代中人,他一路批判过来,却也不得不迷惘于这变得愈来愈快的时局,人在这种情况下,能做什么?他能做的,就是写歌,写给他的憧憬、他的世界、他的美丽岛,而在这样为后土奉献的过程中,他与他的台湾遂得以相互确认、相互归属。
悲剧是他的世界不再与潮流吻合了,从当今中港台任一地的政治风向来看,罗大佑都难免是一个过了气的旧时代遗民,但我并不为此喟叹,因为我也不认同当今那一套所谓主流的观念,而且我在他的歌曲之中,找到了与古今伟大心灵相通的永恒,而我便要把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一样在这滚滚红尘中开拓起我的一片天。
现在的年轻人、中学生,一样有听罗大佑的;只要继续有人能因他的作品而有所启发,罗大佑便永远不过气。至少,不管现实世界以后变得怎样,他留下来的歌曲,还能让后人听了知道:以前的台湾有过这些人事物,有过这样的心灵。
我不知道罗大佑是不是这个想法,而我是这样想的。我也是个创作者,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我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历史,经历许多故事,研读经典、诗歌……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有着好多珍贵的、想要守护、想要发扬光大,但却在这世道中日渐流失的东西。
因此,《美丽岛》让我特别感动──虽然这张专辑不再富有〈鹿港小镇〉〈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未来的主人翁〉〈爱人同志〉〈恋曲二○○○〉这类宏观的史诗篇章,而更多是微观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情、一点激愤与试图旷达,却更为隽永地呈现了生命的点点滴滴以及一个年届知命者对时光的感怀,更为深刻。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回我赶上了它的出版──罗大佑以《之乎者也》出道时我还没出生,《爱人同志》轰动时我还小,十年前我也不知道《恋曲二○○○》,就算当时知道大概也丝毫不会去留意。罗大佑的一切作品,我是上大学后才渐渐回过头来了解;现在,我终于在密切的注意中盼到了《美丽岛》的问世──这就像是,和苏轼同一时代的文人,看到了东坡先生新作的心情。
就像是看到了苏东坡的新作,《美丽岛》,我来了。
胡又天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草于台北中国
(来源:五四三音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