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聯合報]多聲道時代來臨

[聯合報]多聲道時代來臨

數位、CD、黑膠 多聲道時代來臨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8.04.07

早上十點,搖滾樂評人陳德政打開電腦,在冰島樂團Sigur Ros的樂聲中開始寫新書。他不擔心因起身換CD打斷思緒,因為他早把所有專輯轉成MP3連續播放。

下午三點,陳德政邊用iPod聽最新收到的Podcast(播客,網路個人廣播電台),邊到咖啡館和樂友討論合作的數位DJ帶,好在晚上的網聚播放。兩人戴著耳機、在筆記型電腦一起調整好作品後,陳德政又忙著上網,看看會員逾億人的MySpace社群網站上傳了哪些新歌。

不同時空功能
需要不同載體

晚上十點,陳德政回家打開黑膠唱盤,放上Broken Social Scene的新片,開始寫人次破百萬的部落格「音速青春」。對他來說,深夜就該聽黑膠、CD,那相對緩慢的播放過程,正足以舒緩睡前的情緒,定時就得換面、換盤,也是對他「該動一動了」的親切提醒。

網路紀元,傳統音樂載體必得退位?愈來愈多樂迷以行動證明,因應不同時空和功能,他們需要不同的載體。

「未來是數位、CD、黑膠並存的社會。」誠品音樂館館長吳武璋指出,近年許多新唱片一次發行CD、黑膠兩種版本,再免費附上數位版,正是「音樂載體多元化」最「具體」的證明。

CD基本盤觸底
黑膠逆勢成長

根據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IFPI)統計,台灣CD總銷售張數雖從1997年起持續下跌,近七年來更從2400萬張一路下滑到640萬張。然而比起前幾年每年暴跌20%,去年下跌率陡然降為6%,唱片業者估計,CD銷售的基本盤已漸漸顯現,「底線差不多了」。

黑膠更逆勢成長。IFPI數據顯示,去年黑膠銷售量較前年暴升近十倍,達數千張,這還只是加入IFPI會員的唱片業上傳數字。

誠品去年起首辦的「黑膠文藝復興」展覽、講座,每次都吸引大批人潮,年輕人赫然占多數。在大家以為唱片行漸漸走入末路時,賣黑膠的唱片行卻悄悄增加,光是台北就擴張到32家,金革唱片還在去年成立黑膠旗艦店。

數位檔方便聽
實體值得珍藏

去年英國樂團「電台司令」首創的銷售策略,再度證明數位檔確實是方便的「音樂試金石」和聆聽載體,但樂迷對真正喜歡的音樂,仍會購買實體珍藏。

他們先在官網開放新專輯數位檔下載,價格由樂迷自行決定,卻有逾六成網友沒付費,業界一時都認為電台司令「信任網友」的策略錯誤;然而兩個月後實體專輯發行,衝上銷售排行榜第一名,業界這才知道「網路加實體」才是整套銷售策略。

「感官的意念不會消失。」六年級後段班的陳德政指出,實體載體特有的多感官體驗,例如「打開CD和翻內頁時手的觸感、細看樂團的造型設計、紙質的味道」,都是網路做不到的。而黑膠的音質,乃至如同儀式的播放過程,更讓這種體驗達到極致。

「多聲道時代」已然來臨。在時空被切割得更零碎、生活形態更多元的現代社會,光是一種音樂載體已無法滿足樂迷。知名樂評張繼高(吳心柳)曾說,「音響是手段,音樂是目的」,現代的樂迷當慶幸擁有那麼多「手段」,可以同時達成賞樂的目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多聲道時代》市場重整 唱片行絕處求生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8.04.07

2005年,代理當代音樂知名廠牌ECM的「玖玖文化」宣布停業,在當代樂迷圈投下一枚炸彈。三年過去,ECM輾轉由當年員工及粉絲代理,玖玖老闆符昌榮則搖身一變,賣起自己也參與研發的醫學美容保養品。

「現在我想證明自己也能賺錢,賺了錢才能做想做的事。」回顧三年前那個驚動樂迷的決定,符昌榮說起來只是雲淡風輕。

宣布停業時,符昌榮曾指出,數位音樂技術興起、網路非法下載,讓全球唱片產業面臨崩解,2004年自行打造的附牌「NOVEMBER」,則是讓玖玖資源耗盡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集團決定下,符昌榮不得不忍痛收手。

「我知道自己沒有資源、沒有機會了,既然擋不住環境變遷,不如靜下來,縮起來。」符昌榮回憶,在那個網路大浪洶然來襲的當口,許多人沒有充分時間準備。他自己雖然早看到趨勢,甚至鼓勵要出國唸音樂管理的年輕員工「朝網路走」,最終還是敗下陣。

學醫出身、從藥劑師毅然跨行音樂影像圈的他,就這樣重回老本行,合夥研發起熟女保養品,在網路及電視購物通路販賣,同時擔任ECM代理商顧問。

然而他的心中仍有夢:延續結合大提琴家大衛‧達伶及霧鹿布農族之歌的「祝福你」創作系列,讓陳明仁(北原山貓)之父陳實的卑南之歌,與挪威鋼琴詩人畢卓斯坦共譜天籟。

符昌榮認為,未來唱片市場主要會靠數位收入,但像他想走精緻路線的大規模計畫,網路聆聽應仍難盡得其美。到時候,CD要不像限量簽名手工書那樣販賣,要不結合影像、文字變成DVD,「將來會是影音商品的天下」。


多聲道時代》改賣保養品 符昌榮有夢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8.04.07

2005年,代理當代音樂知名廠牌ECM的「玖玖文化」宣布停業,在當代樂迷圈投下一枚炸彈。三年過去,ECM輾轉由當年員工及粉絲代理,玖玖老闆符昌榮則搖身一變,賣起自己也參與研發的醫學美容保養品。

「現在我想證明自己也能賺錢,賺了錢才能做想做的事。」回顧三年前那個驚動樂迷的決定,符昌榮說起來只是雲淡風輕。

宣布停業時,符昌榮曾指出,數位音樂技術興起、網路非法下載,讓全球唱片產業面臨崩解,2004年自行打造的附牌「NOVEMBER」,則是讓玖玖資源耗盡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集團決定下,符昌榮不得不忍痛收手。

「我知道自己沒有資源、沒有機會了,既然擋不住環境變遷,不如靜下來,縮起來。」符昌榮回憶,在那個網路大浪洶然來襲的當口,許多人沒有充分時間準備。他自己雖然早看到趨勢,甚至鼓勵要出國唸音樂管理的年輕員工「朝網路走」,最終還是敗下陣。

學醫出身、從藥劑師毅然跨行音樂影像圈的他,就這樣重回老本行,合夥研發起熟女保養品,在網路及電視購物通路販賣,同時擔任ECM代理商顧問。

然而他的心中仍有夢:延續結合大提琴家大衛‧達伶及霧鹿布農族之歌的「祝福你」創作系列,讓陳明仁(北原山貓)之父陳實的卑南之歌,與挪威鋼琴詩人畢卓斯坦共譜天籟。

符昌榮認為,未來唱片市場主要會靠數位收入,但像他想走精緻路線的大規模計畫,網路聆聽應仍難盡得其美。到時候,CD要不像限量簽名手工書那樣販賣,要不結合影像、文字變成DVD,「將來會是影音商品的天下」。


多聲道時代》web2.0思考 音樂品味翻轉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8.04.07

多聲道時代,不同音樂載體各有功能。MP3、網路最無法取代的優點之一,就是讓樂友的音樂視野,從web1.0式的唱片商由上往下決定,變成web2.0式以社群為基礎的互動分享。

「踏入音樂界,我才知道自己以前的音樂品味被宰制得多厲害。」大學開始在唱片業打工、現轉攻線上音樂公司的小E,像所有樂迷一樣,過去聽的都是經過國內代理商選片後的作品。而這些藝人、音樂家還得通過商業機制的重重關卡,才能發片。

網路打開小E的音樂視野。大三那年,線上音樂交換機制Napster出現,小E瞬間發現全球有那麼多她從沒機會聽到的音樂類型,那麼多品味相近卻無緣相識的樂友。她和上億樂迷的音樂世界,陡然升級。

Napster後來雖因侵權問題關閉,但它開啟的音樂2.0式的思考,帶動無數如iTunes、eMusic、MySpace等線上音樂網站及音樂社群網站興起,讓「聽什麼、怎麼聽」的音樂決定權下放。

網路更從上游改變音樂生態。MySpace由於開放樂友創作空間,後來乾脆開起唱片公司,專出在自己網站上廣受歡迎的歌手唱片。近月來台的「部落格女孩」蔻比‧凱蕾,就是在MySpace被6000個創作歌手部落格串聯推薦後,又被13萬名網友加入好友,最後被環球搶去發片。

國內也有不少音樂網站專供創作者發表。前年成立的Street Voice網站,讓許多「網路樂團」在網友支持下,最後得以踏上真實舞台。今年三月,回聲樂團﹙Echo﹚主唱柏蒼更創辦INDIEVOX網站,讓所有獨立音樂人都可在此發表並販售作品,不必苦等唱片商青睞。

然而網路的便利是把雙面刃。不少樂迷表示,靠網路聽音樂因為太容易,「變得比較不珍惜音樂」。樂評陳德政更指出,以前買CD,一開始若不喜歡,可能會因多聽幾次聽出優點;「現在新曲接收量太大,有些音樂一聽不喜歡就刪掉,或許讓它失去翻身機會。」

■新聞辭典

˙Podcast:有如個人網路廣播電台,可視為以MP3格式製作的blog,收聽者可運用RSS(一種通訊協同格式)訂閱下載,再在iPod或其他攜帶式MP3隨身聽上收聽。每個Podcast內容不同,可含音樂播放、談話節目、語文教學等。例如http://www.beyondjazz.net/

˙音樂社群網站:網友可儲放音樂並與其他樂友交流,看對方聽什麼音樂並寫文互動,MyShare、蘋果的My iTune都有類似服務,Last.Fm還可藉程式幫網友找出相仿的音樂輪播。國內線上音樂網站如KKBox、INDIEVOX也都開發社群服務。

˙線上音樂網站:網友可在線上付費下載音樂,如iTunes Music Store、eMusic.com等。不過許多網站由於版權問題,不開放當地國以外的使用者購買音樂。國內的KKBox則須掛在線上聽,不能下載帶著走。

TOP

多聲道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
【聯合報╱馬世芳】
2008.04.07

此刻,或許正是創作音樂有史以來最美好的時代。

唱片市場的蕭條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再聽音樂,正相反──我們時時熱切盼望著好音樂,然而真正值得在乎的音樂,往往不在唱片行裡。青年世代聽音樂的「平台」,早已從床頭音響轉移到電腦喇叭、MP3隨身聽和音樂手機。網路也早已取代電視和廣播,成為接觸音樂的首要媒介。

個人電腦與數位音樂規格普及以來,「生產工具下放」,做音樂的門檻大大降低,讓「素人音樂家」變成了家常便飯。網路的興起,則提供了潛力無窮、成本低廉的宣傳行銷管道。對「個體戶」創作者和獨立廠牌而言,創造音樂的成本可以是史無前例地低,潛在顧客群卻是史無前例地多,如何善用這些條件發揮影響力,全憑各自的才氣和造化。

當斥資千萬宣傳的偶像歌星唱片銷量一路跌破五位數,獨立樂團「熊寶貝」DIY的專輯卻可以靠密集的巡迴演出悄悄賣掉好幾千張,「主流」和「非主流」的界線只剩下有沒有買媒體時段打歌而已。這早已不是一整代人共同擁抱一種音樂類型才能「破舊立新」的時代。「分眾市場」愈來愈細碎,各有各的「粉絲」,不再期待救世主降臨。仔細想想,這樣的狀態,其實是比較健康的。

每個真正在乎的人都會告訴你:原創音樂的「場景」愈來愈美麗愈來愈熱鬧。無論是糾眾搞團、自彈自唱、抑或關在臥室玩筆電,各門各派百花齊放,交織出壯觀的「音樂場景」。相信音樂、在乎音樂的同好愈來愈多,音樂現場演出愈來愈精彩,我們的耳朵愈來愈識貨。過去這幾年,唱片市場或許瀕臨崩盤,中小型音樂展演的場景卻有爆炸性的成長。「天天有演出可看」曾經是一則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它竟已悄悄成真。

所有的革命,都是「從下而上」,沉潛醞釀,等待時機成熟,破土而出,從「地下」躍為「主流」。此刻時機已經成熟,就等那「臨門一腳」。誰能在這個關鍵的時代,結合各方資源,擴大創作音樂的影響力,誰就能讓更多人參與這場革命,讓音樂場景的生命力,上升到不容忽視的高度。

我們能不能期待有一天,音樂場景的見證,不再只有網路上歌迷現場偷拍、偷錄的簡陋片段?能不能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樂迷,不管你在澎湖還是台東,也都有參與、分享這場景的管道?能不能讓音樂人擁有「無實體發行」的通路,音樂終於可以回歸本質,有才華的人不必為了取悅主流媒體而委曲求全?

進一步說,我們能不能讓現場音樂動人心魄的力量跨出Live House的斗室,讓每一個樂迷的螢幕和手機,都成為革命火種?

最近我參與「城市音樂」展演紀錄平台的籌劃,便是希望透過和電信業的合作,解決「無實體發行」的通路問題,同時和音樂人密切合作,在一年內錄製超過50場高品質的現場音樂展演實況,提供線上收看、收聽。相關的收益,則都會支付版稅給音樂人。這是一樁吃力不討好的大工程,然而值得一試,不然,我們如何為這個精彩的時代留下見證?

試想有一天,當我們都垂垂老矣,我們的兒孫也將能夠透過這些紀錄,目睹世紀初的台灣這片生機盎然的音樂風景。你我何其幸運,能夠在這美好的時代躬逢其盛。對於音樂的未來,我是寧願樂觀以對的。

(本文作者為作家、http://music543.com 站長、「城市音樂」展演紀錄企劃統籌)

「城市音樂」網站:http://city.music.hinet.net

TOP

音乐新的盈利模式似乎还没有成熟。

本来,cd的致命弱点可以使他退出舞台,但是唱片公司,对于下一代的唱片并不热衷。

dvd-audio的声音可以让人不听cd的地步,但是刚刚起步,加密技术就被破解,最后一条路就是被蓝光光碟使用,对手不是sacd,而是dolby-hd,和dts-hd.可是蓝光的第二代加密也被彻底摧毁。

老谋深算的sony对sacd 采用 坚壁清野的战术,就是不用考虑加密,但也不生产可以写的驱动器,也不支持电脑播放。就好像用安全套来对付艾滋病。cd 是16bit/44.1kHz,而且把很多人耳听不见的声音频率滤掉,所以给数模转化的计算带来很多麻烦,而sacd的这一块完全没有问题,你买一个低端的播放器和一个hifi-级别的都没有区别,就是一个加法。区别就是电器性能方面的。

所以希望罗大佑用sacd出版全集。

TOP

美丽岛完全有必要出sacd,当你听美丽岛的时候,你会觉得cd是有问题的,不信,你把播放器的可视内容改为波行显示看看是不是。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