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在他的处女作《寻枪》结尾处让主人公送了命,在他的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主人公的死亡,假如说《寻枪》的主人公之死意味着一种自我解脱,那《可可西里》主人公之死则暗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幻灭。那是因可可西里这片土地而生的一次意外,在影片开篇已经预示了这种永劫不复的必然性,但观众需要和导演一起走到影片结尾,才感受到更为沉重的来自可可西里这片土地本身的无情力量。
死去的主人公名叫日泰,是可可西里巡山队的队长。他在追踪猎杀藏羚羊的枪手时被害,起因是一语不和而起的拳头,走火的子弹击中了他,枪手的头一不做二不休地补上了几枪。《可可西里》以巡山队队长之死作为结局,除了给予观众在剧情上致命一击之外,也隐藏了某种难以表述的对现实的无能为力。
北京的记者随队采访,队长日泰的巡山计划因为种种无法预测的打击而损兵折将,甚至牺牲了自己。这无法预测的打击来自两个方面:可可西里和队长日泰本人。假如说可可西里代表了漠然而严酷的现实,那日泰则代表了请命的理想主义者。现实不会因为理想主义者的呵护而有任何的温暖,它甚至毫不留情地用流沙活埋了队员刘栋。现实不会因为理想主义者的投入而有任何的改变,它恶毒地沙化着自己的土地,逼迫那些老实无知的农民放下牧鞭去剥藏羚羊的皮。
日泰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有着对可可西里的热爱和某种使命感。但仅有这两点是完全不够的,他前后矛盾的性格和犹豫的处事方法,都对他的队员产生无法预测的影响。显然观众没有在乎他的那些缺点,反而随剧情发展沉浸在他的人格力量中,但影片却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丝不为人察觉的甚至是下意识的批判。
陆川在他的第二部作品中表现出良好的控制力,叙事方式、摄影以及场面调度简洁、有力,部分场面甚至拍出了西部片和武侠片的风韵。由于故事本身带有的传奇性,也许观众会被剧情的急转直下和队员的事迹所感动,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似乎还是力图避免这种煽情的商业需要。
《可可西里》彷佛是一次关于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的强硬对话,与其说它打动了大部分的观众,还不如说它在提醒观众:理想主义必然在现实下丧命。如果说《寻枪》是一次导演和主演共谋的心灵解脱,那《可可西里》在情绪上走得十分悲观,理想无法保护现实,这种力量微不足道,只有同心者会以这部电影来祭奠理想主义,因它终将消亡。
附:观影情况及其他
此片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是国庆上档,本地院线直至10月22日才排档上映,且承诺如果票房不足全国三分之一,将补足票款余数,显然是对此片的全国票房不看好。10月23日星期六下午2点、上海票房第一的电影院——永华电影城只排了个小厅(10号厅)放映此片,可容纳一百多人的放映厅里坐着9个观众,一场的票房仅450元。9个观众全部是年青人,坐在我身旁的女孩哭了至少三次。放映员比较贴心地把演职员表全部放完才关机,有4个观众看完全部演职员表后才离开。
这部电影虽然已出版了六区DVD,但画面质量非常糟糕,我不明白为什么飞仕公司出品的DVD的画质总是如此之差?最令人无法容忍的是,若你观看DVD时,你会经常看到飞仕公司的标记横穿画面飞上银幕的左上角,这不仅严重破坏画面构图,而且是对导演作品极度不尊重的表现。建议去大银幕观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