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徐江屏:過時閱讀羅大佑

徐江屏:過時閱讀羅大佑

  我的隨身包包裏最近多了張CD,黑色的封面左邊大大的「之乎者也」四個字。突然懷念起那個年代所熱衷的音樂,在幾本新書之間,就用這張CD填充那幾乎要被淡忘了的愁緒。

  已經很少有時間聽音樂,家裏的音響也蒙上了層厚厚的塵灰。我知道當羅大佑在鄉間的某個角落看到那被棄置的門板,象徵著生性純樸的人們正打算放棄已然擁有的去競逐那未知的榮華富貴,彷彿就像我早就不再打開音響聽那熟悉的聲音,卻只依靠著幾篇懷舊的文章安撫自己微微的愴然。那年歲雄糾糾的熱血,總是看不平一些正在發生的事,所以也才會有如歌詞內頁那篇短短的告白裏生澀的那段話:「處處防範,胸襟狹窄的執行者,就像坐在角落一邊摔玩具發脾氣一邊啼哭的小孩子,誰也無能為力。」罵是罵了,卻又有點莫可奈何,雙手一攤,就隨同一身的黑衣隱身在昏暗的陰影裏。

  這是那天走過誠品時刻意去翻找的結果,不知怎地,那幾天的腦海裏儘是羅大佑沙啞的歌聲,華麗編制如《戀曲2000》般的壯麗和聲,竟怎麼也吸引不了我的注意,只想聽聽那憤怒自鹿港小鎮離家打拚的遊子,到底又是都市裏遊遊盪盪地找到了些什麼。還是如同唸歌般像羅大佑所唱的:「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緊抱著莫名所以的鄉愁卻完全不知離家的理由,只能大叫「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第一次這麼正襟危坐地聽著音樂和著歌聲,感受那前所未有的激動,如果真將憤怒化成歌聲,並且還帶出深刻的反省,讓人重新省察自己所身處的社會,到底失去了什麼,還有什麼能比得上<鹿港小鎮>裏羅大佑所寫到的那個夢中的家園來得深刻呢?

  這純然西方的氛圍,就說一說到底又對愛情有多麼深刻的領悟。在悠遠的八○年代,距今大約十來個年頭以前,要說出:「妳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妳,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卻是得要多少的勇氣。忘不了那世世代代對愛情堅貞的承諾,彷彿只有海誓山盟才是唯一,不過多少的分分合合,也只是宣告了愛情這場塵世間華麗的遊戲大概也就是這樣了。有人說<戀曲1980>以情歌的形式,卻搓破了愛情神話般的面容,徒留下的只是對諾言的嘲諷。

  我才在想,這是不是代表羅大佑對愛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任何永遠的希望,只當它是男女之間的剎那相聚,宿命般的終將歸於分離,連編織一些美麗的藉口都沒有必要。或許我並不這麼悲觀,所以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前奏那吉他與口琴的合奏,不正說明了總還是有和諧的理由,總還有契合的希望?

  這哀傷的調性一直延伸到改編自鄭愁予的詩作<錯誤>,妹子纖纖的玉手終究還是挽不回似鐵郎君的心。聽著羅大佑收起沙啞嘶吼的噪音,輕輕唱著妹子的孤伶等待,就當是個錯誤吧!但妹子可會就此死心,我總不自主地想著。山崎稔特別在間奏部份安排了不同於主調的突出旋律,把妹子心裏的矛盾表露無遺。妹子該是不認為詩人所說的錯誤,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吧!

  兩首早出現在張艾嘉之前發行專輯裏的<童年>及<光陰的故事>,反而因為羅大佑自己的詮釋而顯出另一種不同的趣味。羅大佑的童年是夠熟悉的了,正就是自己生活的寫照,居然被歌手唱成迷人的旋律了,驚人的歌詞篇幅也讓人見識到羅大佑文字的功力。尤其<光陰的故事>,幾乎成了同學之間相互頌唱對光陰流逝的喟嘆,字字都是淚了,寫到心裏去,連反駁的餘地都沒有,只能默默接受,大家都成了光陰的故事。

  該怎麼說<之乎者也>這首歌呢?不喜歡那赤裸裸的抗議聲音,抗議著體制對年青人的箝制,卻又教導式地要求體制聽聽年青人唱些什麼?我知道那時候正重新唱出自己的歌聲,用自己的創作旋律唱自己的心情,那是民歌飆揚的時代,也是重新感受自己生活的年代,西化的編曲形式正顛覆著流行音樂慣有的樣貌,重擊體制的結果,終於也發出了一些誠懇的聲音。

  終究還是威權體制下的懵懂思緒,羅大佑也還是難免緬懷起故國山河,那從未到過的錦繡山河,悠遠文化傳統在濃重文藝青年的筆下,不論是龍或是什麼,終只剩下烈酒,獨唱「今朝有酒今朝醉」了。這是<將進酒>,寫故國情仇連羅大佑自己都說不清楚的鄉愁,感覺起來是隔靴騷癢了,少了一點切身的感覺,多了一些呻吟。這是那個年代文藝青年慣有的脾性,也唯有如此才顯得出原來也曾經經歷過那樣一個大中國的年代。

  對照起來,<鄉愁四韻>就更令人感動了。簡單的配器,要的就是那擺脫不掉的包袱,余光中原本就感人的詩作,羅大佑更細心地以吉他擬作挑動心弦的動機,在音與音之間的留白,摻進了更多鄉愁的延續。如果說余光中的四韻是把滿腹的愁緒壓縮在四段短短的詩句裏,羅大佑用吉他卻延長了鄉愁可能的依依,甚且在一氣呵成的低迴裏,泛成一篇絕無僅有流行音樂的典範:越是簡單,越見用心與功力。

  就不說那突兀地不知如何形容的<蒲公英>(這應該也是羅大佑所有作品裏最被忽略及遺忘了的吧),我最鍾愛的卻是只有短短三段、每段四句的小品<搖籃曲>,每次自唱盤裡傳出這首歌時,總要重覆幾次,聽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卻唯有如此不能表現的鋼琴,和那幾乎寫到心底深處的歌詞:

  「讓我們的孩子睡在母親的懷裏/讓母親的希望寄託在孩子的夢裏/當三月陽光輕輕撫照著大地/春風也帶來了青草成長的消息   「讓我們的孩子睡在母親的懷裏/讓母親的希望寄託在孩子的夢裏/當流水悠悠飄來花香的醉意/春雨也滋潤了緣葉萌芽的奇蹟   「讓孩子們留下一些塵封的記憶/讓他們將來懂得去辛酸的回憶/母親的懷中有多少乳香的甜蜜/睡夢裏伴有多少輕柔的細語」

  這就是羅大佑,標準羅大佑式的省思與筆觸,就像是簡單母子之間單純的愛,也摻雜著對人世深刻的反省與批判。在此之前,很少聽到對人性黑暗面的省察與探討,光歌頌人生光明偉大的事跡,消磨了多少智慧的靈光。羅大佑之後,讓人重新發覺原來流行歌曲也可以有生命及熱血,也可以有知識份子的激情與市井小民的智慧,流行歌曲不一定非得在不觸及現實的夢幻國度裏詠頌那虛幻的希望,也可以那麼貼近生活,貼近自己。羅大佑代表著一種嘗試與妥協,但終究為台灣的流行音樂,走出一條新生的道路。

  已經有許多媒體評選羅大佑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是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專輯之一,那全黑的造型也讓日後溫情的歌手反照出年輕氣盛該有的反抗與背叛,雖然羅大佑已經摘去墨鏡,那時蜷曲的長髮也因為年歲漸長有些微禿而更顯得乖張,憤怒青年已經是穩重中年男子了,而他所代表的那股批判的力量,仍在流行音樂界中以不同的形式重現著。更重要的是,《之乎者也》在我的背包中出現,也讓我的背包,多了一些歷史感,一股淡淡的懷舊愁緒,該是對逝去歲月的悼念吧! (2001.8.14)

【關於音樂的筆記】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