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午夜的电影街:关于李敖

午夜的电影街:关于李敖

实际上禁忌还是有的,当然,李敖很精明,政策水平很高,知道谁能骂,而谁又不能得罪。

最近偶也想在纸媒上评评李敖出点风头,嘿嘿,结果没出成。

上次谈小波的那段话被我截取了部分内容放入一不相干的书评中,倒是发了,但最关键的地方被删掉,结果感觉前言不搭后语,我要谈的是信仰,编辑给我改成谈爱情了。唉,想要迎合主流话语,也只能去戴着枷锁跳舞了。

随后又投了一篇关于李敖的书评,说是书评,其实和书没什么关系,大抵属于文化评论类文章。对于李敖,我还是充满敬佩之情的,但人非完人,李敖并非如他所自夸的那样,是一位全能型的文化“健将”,尤其是在诗与小说方面,另外他还有其它许多喜欢吹牛却表现得相当无知的地方。篇幅所限,具体论点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当然对他文化顽童的某种游戏心态,我基本还是能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的。有一说一、没心没肺、乐观而厚重不起来的李敖,也不必像鲁迅那样因愤懑而生肺病死掉,因为他本就没心“没肺”嘛,呵呵。 我最想表达的观点在文章的最后部分:

圣经上说“日光之下无新事”,李敖的言论一路看下来,重复使用率、自我引用率太高,书出过上百本,节目做过上百期,当然难免显得絮叨,光一个莎士比亚与烂苹果的典故就不知被他提起过多少回。李敖有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嘛,但对李敖而言,他一旦穿上了传说中的红舞鞋,就必须一刻不停地跳下去。从过去参选所谓的总统,到现在频频对两岸问题发表看法,作家李敖、抑或政治家李敖,这种身份的多重性正如60年代的萨特一样。萨特所谓知识分子应该介入政治的理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萨特本人在当时的某种迷失,其实,与现实政治保持应有的距离,才可能坚持独立思考,成为“反对管理人类存在的一切向度的社会的壁垒”,马尔库塞的经验之谈至今值得引发人们的深思。

但无论如何,李敖在华语文化圈中所具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感染到我们。

当然这里所说的马尔库塞是已经退出街头运动后的他了。一般说来,我尽量在文章中避免引用某某名人说过的话,但这里引用,是故意要把自己的观点模糊掉,让人看了似懂非懂,这也属于学习戴着枷锁跳舞课程的一部分。但这篇文章最后还是被弃用,也许是不符合栏目的要求,也许是俺的文字功力还不够,也许是红舞鞋惹的祸。我觉得这里并没有对其吹毛求疵,仅仅是指出他目前处境中存在的某种误区或者说是无奈吧。当然,面对禁忌,我们肯定是更无奈的一群。

TOP

李敖在大陆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物,好像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初版的《我将归来开放》一书,记得那时我还在上中学,在一家小书店里购得此书,当时李敖在内地还远没有现在的影响。后来我在人大附近的地摊上,见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谓内部发行的李敖写的小册子,书名可能是台湾政治黑狱。此书品相极差,巨薄巨脏巨烂,我说5毛钱吧,摊主非要1块,告诉我这是“内部发行”,我K,那个年代连擦屁股纸都恨不得内部发行,十多年过去了,摊主还拿这个当卖点,就好像是什么珍贵的禁书似的。那次同时收购的还有《七十年代》杂志和90年前后的《时报周刊》。中学时还读过王拓的《台北,台北》与《牛肚港的故事》,对于台湾民运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对于纯文学的了解,主要还是通过杂志,那时福建办的《台港文学选刊》,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受到商业化的影响,着实介绍了一些很不错的小说与诗歌。吕秀莲,当时还是以女性主义作家的身份被我们所知晓的。

在90年前后,甚至连龙应台都比李敖出名,胡美丽(龙应台绰号)的书在88年就被湖南文艺出版社引进了,那时我还是通过中国青年报的书店广告知道《野火集》的,当然也有相关的介绍性文章。某年假期在三味书屋打工时见到龙应台来买《列宁全集》,提到李敖,龙应台说李在台湾已经过时了。彼时龙旋风正席卷大陆,而从文星时代走来的李敖在台湾也自然无法与正在崛起的新生代的势头相比。介绍李敖的文章那些年在大陆更是少见,记得李敖说过,大陆不能捧我,因为一捧我,就等于连带捧出了国民党,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从监狱里出来还能够开记者招待会,这只能证明国民党允许有一定的言论自由。那时的李敖还尚未开始向大陆官方抛媚眼,他岳父胡秋原跑来大陆还曾被他骂个底儿漏。

估计是在90年代中晚期,及至2000年后,李敖才开始被大陆的老百姓逐渐所熟知,一则和大陆的新闻管制日益宽松有关,二则是李敖不甘寂寞,开始频频冲击电视媒体,并自编自演诺贝尔奖提名闹剧,以及参选总统等等。这时他也开始通过媒体充当起政治说客的角色,比起他前岳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人会认为李敖是在帮大陆打压扁政府,我的理解则正好相反,他其实恰好在两岸间起到了一个润滑剂的作用,是否要“挺进大陆”目前看尚属空谈,恐怕他也来日无多了。他现在用一种策略性的避实就虚法来讨好大陆,试图减缓台海直接冲突的可能性,或将未来冲突的烈度减至最小,将扁弱智化意在去除大陆方面的疑心——扁的一举一动无非是种表演,不要当真,不要闻风而动——客观上则起到了维持现有格局的作用。

李敖越活越像个顽童,可他毕竟拥有一副70岁人的头脑。“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或许有一天,在某个风云突变的历史关头,我们方能真正理解他今天所作的一切。

(天籁缘-观影者)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