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转帖]小虫:现在的华语唱片市场上没有主流

[转帖]小虫:现在的华语唱片市场上没有主流

小虫老师讲课:现在的华语唱片市场上没有主流 -------------------------------------------------------------------------------- http://fm974.tom.com2005年5月16日来源:Tom 专稿都都威

  问:是怎么发现明萌派这两个内地新人的呢?   答:其实他们也算是蛮幸运的。我平常也经常会收到内地的朋友寄给我的一些内地创作人的样带。但我很少去办公室,平常都是在家里或者录音室。但是那天刚好就去了。听到他们的音乐后,我发现其中有些很特别的地方。有些我想要作的自由音乐的影子。作这种音乐我就不像作比较商业化的音乐要考虑市场上的需求等等因素,比较能够发挥一些。

  问:但是他们的唱片最终还是要拿到市场上去卖钱,唱片公司在这上面能给你多大的空间?   答:其实我觉得在现在的华语唱片市场上没有主流,没有什么唱片是一定会卖或者一定不会卖的。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无法预测需求的状态里面。你可能会说有些人很畅销,但是周杰伦刚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很多人都看好他。所以说,我们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很多的可能。那我们为什么要埋没这些可能的空间?况且滚石原来就是作人文音乐的一间公司,我们开拓了很多华语音乐的可能性。一开始我们丢了一个罗大佑出去,谁知道罗大佑会成为主流呢?当时的主流不是他啊!当时的主流是凤飞飞,邓丽君那样的音乐。但是我们有这样的勇气。而且作唱片最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欢你作的东西,你有没有享受这个过程,有没有在音乐中体现你的诚意。如果有的话,我觉得都有可能成功的。如果我们现在都把目光投向现在已经成功的唱片和风格,那自己最多做到的也就是个影印机,那有什么必要呢?

  问:滚石公司似乎也没有完全摆脱你说的那种“影印机”的做法,特别是近些年,有很多人对滚石公司的现状表达了失望,认为滚石没有以前进取了。   答:其实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是见仁见智了。滚石这些年确实有一些变化,引发这些变化的一些因素并不是滚石自身可以控制的。整个市场已经被盗版抢成这样,我们并没有抱怨,还是在认真的作音乐。但和以前不同的是,我们现在作唱片更加的步步为营,更加谨慎。不会随便出招,没有更多的盈余去栽培什么“中国火”之类的。这当然也埋没了很多的才华,也是大家的损失。现在真的有很多很好的音乐摆在我的桌上,我非常想做,可是没有钱。原因在哪里?盗版和mp3已经成为乐迷听音乐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消费者把我们逼到现在的这个境地。所以最近这几年,滚石没有以前那么横冲直撞,那种傻劲没有了,没有说我们一定要作我们理想中的音乐。变成作比较能卖钱的音乐多一些。但这种对滚石的批评我觉得不太公平。因为在以前的那种状态下,我们没有这么方便的上网条件,我们只有盒带或者唱片。也没有太多其他的娱乐方式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大家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听歌。也正因为这样,那个时代的歌被大家反复的听,所以很容易变成经典。可是现在资讯这么发达,你还没来得及听这个新人,那边谁谁就又出了新的唱片,根本没时间来消化这么多的资讯。其实现在的音乐里面还是有些作品很不错,但如果要真的形成一个很大的风潮却很难。除非你这个音乐很怪,或者人很怪,这样能够迅速的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就好像孔庆翔这样的。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谈论他。我们当然不会作这样的哗众取宠,我们更看重的是你是不是在享受作音乐的过程。

  问:现在华语主流的大唱片公司似乎都不太好作,但内地和港台都出现了不少小的独立厂牌,例如台湾的543音乐站等等。你觉得他们的出现是不是未来华语音乐市场的一个趋势?听众分化的越来越细。   答:这当然是一个趋势,从我们大唱片公司的角度来说,我们暂时还不会涉足这个方面,我们还是着力在主要的市场上。但我觉得这样的厂牌肯定会越来越多的。例如说,现在在台湾市场,我打一张新唱片出去,宣传费用大概要两三千万台币,但如果我把我的音乐放到网络上,基本上不用花费任何的费用。那么有几万人听到我的音乐,几千人买了我的唱片,对于独立厂牌的艺人来讲,这个收入就已经是ok的了。但是对一个公司来说,这样的做法是不ok的,艺人吃饱了,公司职员怎么办?等于是我们大船不会去作小船做的事。但网络也确实给了很多有才华但没机会的人一个介绍自己的管道。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个良性竞争,没什么不好。也许我们看到其中有些不错的音乐,把他们买过来再作更大的发行也不一定。其实我们公司最近做了不少这样的事情,比如我们的滚石可乐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问:相反的,有些艺人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主流唱片公司,主动投身到独立厂牌。比如陈绮贞和范晓萱。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这其实是艺人自己另谋发展。她觉得原来的环境已经不适合自己了。像绮贞其实是一个蛮奇特的艺人,她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原来滚石也可以给她们很大的空间,让她们想做什么就作什么。可是因为现在市场不好,所以就很难供给艺人原来那么大的空间,所以她们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去争取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而且因为她原来积累的大量的歌迷还在,还能够给她足够的支持让她继续run下去,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   像我自己本身为公司赚了很多的钱,所以我有盈余去作电影配乐,作我的理想音乐。公司明知道这些东西决不会赚钱,可是只要不亏太多,它还是会投资给我作。我们老板也很支持这样作。在他看来,音乐分两类,一类就是这样的,另一类就是完全为了钱的。他还是会很尽力的支持我们作理想音乐的。

  问:当年您入行的时候,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钱?   答:实话实说,我当年入行确实是为了钱。我家很穷,还没进入这一行的时候,我确实和很多人一样,以为演艺圈一定可以赚很多钱。很幸运,我写的第一首歌就大卖了,而且我当时还在当兵,很多人到兵营里来跟我拿歌,同样是每首歌都卖钱,于是很快我就被定型在那样一个位置,等我一退伍,马上就被签到唱片公司去了,也做了歌手,发了唱片。可是进来这个圈子,我发现这里并不是外面所看到的那样,于是我就很仔细的想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到底是要做幕前还是幕后。我发现我更加喜欢的是作唱片,在录音室。于是我就淡化了我歌手的身份,开始专心作幕后。

  问:那个时候,台湾唱片业的整个环境是怎么样的?   答:那个时候的台湾流行音乐市场是非常蓬勃的。滚石那个时候是台湾最大的唱片公司,5大唱片都还没进来。那时几乎每一个滚石歌手都是super star,我们每年办的演唱会都是爆满。那个时候真的是在整个市场上叱吒风云的。我们想作什么,没有人会反对。那时候形成了一种气象,后来又出来了飞碟唱片,旗下有苏芮等等歌手。当时我就是在飞碟,帮钟震涛做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以及黄莺莺等人的唱片。我在飞碟做了差不多两年,突然有机会认识“友善的狗”的老板沈光远。当时他在滚石作制作部经理,当时他跟我说“我现在少一个制作部的副理,要不要过来作。”同时还拿周华健啊,潘越云啊诱惑我。当时我正要开始作苏芮,但我确实很想帮周华健、陈淑桦作东西,于是就这样进了滚石。我记得我在滚石写的第一首歌就是《我是真的付出我的爱》给周华健。然后就一直呆在滚石,一直没走。当时因为没有盗版,唱片公司就有力量作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开始往内地发展,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中国火”之类的。当时我们供那些内地艺人吃喝,每天什么事情都可以不作,只要写歌就好。现在哪家唱片公司能有这样的条件?当时我么做到了。所以现在看,我们还是在这一块留下了不错的辉煌记录。所以滚石在华人流行音乐里面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司,它奠定了很多华人流行音乐的基础。人会老,公司不会一直处于兴盛期,但我们在现在的这个状态下还一直极力的吸收新鲜血液。主流方面,我们的任贤齐、黄品源、周华健一直都很稳,像梁静茹这样的新人也慢慢的上来了。所以我们的成绩应该说还是没有败的。

  问:现在全球唱片业都在不断的进行并购,作为华语本土的唱片公司,滚石如何能抵抗这种全球化的趋势?   答:说实话,我们老板真的是撑的蛮辛苦的。我们还是在为所有的歌迷争一口气在坚持。滚石不是那么大的国际公司,没有sony那样雄厚的资金背景。但也因此可以看出谁作音乐比较诚意一些,谁会看势头不好赚些钱掉头就跑。

  问:现在很多台湾音乐人转到内地发展,但是你一直都留在台湾。   答:我还是单身嘛!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李宗盛他们就不同,他有家庭,要养小孩子。罗大佑有他自己的生活圈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吧,或许有些人就是不得不要“为五斗米折腰”。对我来说,只要我能够吃的饱穿的暖睡的好,能够安心的作音乐,那我就会一直呆在这里,不会去想赚更多的钱发财什么的事情。   至于要不要来内地,那就看这里需不需要我了。

  问:当年你还曾经被派到美国筹备美国滚石,可是后来没有做成。   答:他们那边的制作费用是我们的十倍。有一次我带辛晓琪去美国录音,隔壁是另外一个美国歌手在录音。我们录了一个月录完一张唱片回去了,她才只唱了半首歌。我们对那种制作环境是非常羡慕的。而我们经常是5个小时就要把一首歌唱完。但相应人家的市场也是全球性的,足够支持他们在唱片的制作上如此的精耕细作。而我们的唱片只能在盗版的夹缝中在台湾内地和香港卖一卖。否则我靠一首《心太软》早就成了富翁了。

  问:那首歌应该拿到了不少版税吧?   答:内地完全拿不到版税。1997年的时候,盗版已经很严重了。迈克尔·杰克逊出一张唱片可以吃一辈子,自己建一个游乐园。我的《心太软》的畅销程度也不会输他多少,但我的游乐园在哪里?这是不能比的。所以你养不起这些创意人员,他当然要花很多心思去想办法怎么赚钱了。

  问:现在韩国的音乐在亚洲也风靡了很久,为什么华语流行音乐一直斗没有能够在哪怕亚洲的其他国家形成一种风潮?   答:有时候我觉得中国人就是可爱在这个地方,比较厚道,来者是客。什么样的音乐他都可以接受。我曾经在日本做过宣传,他们和我们这边就完全不一样。他们的民族性格非常强,外来客就是外来客,上不了主流电视。

  问:你觉得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有可能从台湾转移到内地么?   答:其实台湾的唱片工业是非常健全的,无论硬件软件都已经专业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一直以来它都是亚洲除了日本以外的流行音乐的中心点。不论香港、马来新加坡甚至泰国,都是以台湾这个基点来发展的。应该会有部分转移到内地,但全部转移我觉得不太可能。   目前台湾的问题就是素材方面有些枯竭的迹象,而内地则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素材库。这恰恰给台湾唱片工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TOP

[转帖]小虫:现在的华语唱片市场上没有主流

小虫老师讲课:现在的华语唱片市场上没有主流 -------------------------------------------------------------------------------- http://fm974.tom.com2005年5月16日来源:Tom 专稿都都威

  问:是怎么发现明萌派这两个内地新人的呢?   答:其实他们也算是蛮幸运的。我平常也经常会收到内地的朋友寄给我的一些内地创作人的样带。但我很少去办公室,平常都是在家里或者录音室。但是那天刚好就去了。听到他们的音乐后,我发现其中有些很特别的地方。有些我想要作的自由音乐的影子。作这种音乐我就不像作比较商业化的音乐要考虑市场上的需求等等因素,比较能够发挥一些。

  问:但是他们的唱片最终还是要拿到市场上去卖钱,唱片公司在这上面能给你多大的空间?   答:其实我觉得在现在的华语唱片市场上没有主流,没有什么唱片是一定会卖或者一定不会卖的。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无法预测需求的状态里面。你可能会说有些人很畅销,但是周杰伦刚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很多人都看好他。所以说,我们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很多的可能。那我们为什么要埋没这些可能的空间?况且滚石原来就是作人文音乐的一间公司,我们开拓了很多华语音乐的可能性。一开始我们丢了一个罗大佑出去,谁知道罗大佑会成为主流呢?当时的主流不是他啊!当时的主流是凤飞飞,邓丽君那样的音乐。但是我们有这样的勇气。而且作唱片最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欢你作的东西,你有没有享受这个过程,有没有在音乐中体现你的诚意。如果有的话,我觉得都有可能成功的。如果我们现在都把目光投向现在已经成功的唱片和风格,那自己最多做到的也就是个影印机,那有什么必要呢?

  问:滚石公司似乎也没有完全摆脱你说的那种“影印机”的做法,特别是近些年,有很多人对滚石公司的现状表达了失望,认为滚石没有以前进取了。   答:其实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是见仁见智了。滚石这些年确实有一些变化,引发这些变化的一些因素并不是滚石自身可以控制的。整个市场已经被盗版抢成这样,我们并没有抱怨,还是在认真的作音乐。但和以前不同的是,我们现在作唱片更加的步步为营,更加谨慎。不会随便出招,没有更多的盈余去栽培什么“中国火”之类的。这当然也埋没了很多的才华,也是大家的损失。现在真的有很多很好的音乐摆在我的桌上,我非常想做,可是没有钱。原因在哪里?盗版和mp3已经成为乐迷听音乐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消费者把我们逼到现在的这个境地。所以最近这几年,滚石没有以前那么横冲直撞,那种傻劲没有了,没有说我们一定要作我们理想中的音乐。变成作比较能卖钱的音乐多一些。但这种对滚石的批评我觉得不太公平。因为在以前的那种状态下,我们没有这么方便的上网条件,我们只有盒带或者唱片。也没有太多其他的娱乐方式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大家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听歌。也正因为这样,那个时代的歌被大家反复的听,所以很容易变成经典。可是现在资讯这么发达,你还没来得及听这个新人,那边谁谁就又出了新的唱片,根本没时间来消化这么多的资讯。其实现在的音乐里面还是有些作品很不错,但如果要真的形成一个很大的风潮却很难。除非你这个音乐很怪,或者人很怪,这样能够迅速的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就好像孔庆翔这样的。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谈论他。我们当然不会作这样的哗众取宠,我们更看重的是你是不是在享受作音乐的过程。

  问:现在华语主流的大唱片公司似乎都不太好作,但内地和港台都出现了不少小的独立厂牌,例如台湾的543音乐站等等。你觉得他们的出现是不是未来华语音乐市场的一个趋势?听众分化的越来越细。   答:这当然是一个趋势,从我们大唱片公司的角度来说,我们暂时还不会涉足这个方面,我们还是着力在主要的市场上。但我觉得这样的厂牌肯定会越来越多的。例如说,现在在台湾市场,我打一张新唱片出去,宣传费用大概要两三千万台币,但如果我把我的音乐放到网络上,基本上不用花费任何的费用。那么有几万人听到我的音乐,几千人买了我的唱片,对于独立厂牌的艺人来讲,这个收入就已经是ok的了。但是对一个公司来说,这样的做法是不ok的,艺人吃饱了,公司职员怎么办?等于是我们大船不会去作小船做的事。但网络也确实给了很多有才华但没机会的人一个介绍自己的管道。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个良性竞争,没什么不好。也许我们看到其中有些不错的音乐,把他们买过来再作更大的发行也不一定。其实我们公司最近做了不少这样的事情,比如我们的滚石可乐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问:相反的,有些艺人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主流唱片公司,主动投身到独立厂牌。比如陈绮贞和范晓萱。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这其实是艺人自己另谋发展。她觉得原来的环境已经不适合自己了。像绮贞其实是一个蛮奇特的艺人,她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原来滚石也可以给她们很大的空间,让她们想做什么就作什么。可是因为现在市场不好,所以就很难供给艺人原来那么大的空间,所以她们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去争取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而且因为她原来积累的大量的歌迷还在,还能够给她足够的支持让她继续run下去,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   像我自己本身为公司赚了很多的钱,所以我有盈余去作电影配乐,作我的理想音乐。公司明知道这些东西决不会赚钱,可是只要不亏太多,它还是会投资给我作。我们老板也很支持这样作。在他看来,音乐分两类,一类就是这样的,另一类就是完全为了钱的。他还是会很尽力的支持我们作理想音乐的。

  问:当年您入行的时候,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钱?   答:实话实说,我当年入行确实是为了钱。我家很穷,还没进入这一行的时候,我确实和很多人一样,以为演艺圈一定可以赚很多钱。很幸运,我写的第一首歌就大卖了,而且我当时还在当兵,很多人到兵营里来跟我拿歌,同样是每首歌都卖钱,于是很快我就被定型在那样一个位置,等我一退伍,马上就被签到唱片公司去了,也做了歌手,发了唱片。可是进来这个圈子,我发现这里并不是外面所看到的那样,于是我就很仔细的想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到底是要做幕前还是幕后。我发现我更加喜欢的是作唱片,在录音室。于是我就淡化了我歌手的身份,开始专心作幕后。

  问:那个时候,台湾唱片业的整个环境是怎么样的?   答:那个时候的台湾流行音乐市场是非常蓬勃的。滚石那个时候是台湾最大的唱片公司,5大唱片都还没进来。那时几乎每一个滚石歌手都是super star,我们每年办的演唱会都是爆满。那个时候真的是在整个市场上叱吒风云的。我们想作什么,没有人会反对。那时候形成了一种气象,后来又出来了飞碟唱片,旗下有苏芮等等歌手。当时我就是在飞碟,帮钟震涛做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以及黄莺莺等人的唱片。我在飞碟做了差不多两年,突然有机会认识“友善的狗”的老板沈光远。当时他在滚石作制作部经理,当时他跟我说“我现在少一个制作部的副理,要不要过来作。”同时还拿周华健啊,潘越云啊诱惑我。当时我正要开始作苏芮,但我确实很想帮周华健、陈淑桦作东西,于是就这样进了滚石。我记得我在滚石写的第一首歌就是《我是真的付出我的爱》给周华健。然后就一直呆在滚石,一直没走。当时因为没有盗版,唱片公司就有力量作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开始往内地发展,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中国火”之类的。当时我们供那些内地艺人吃喝,每天什么事情都可以不作,只要写歌就好。现在哪家唱片公司能有这样的条件?当时我么做到了。所以现在看,我们还是在这一块留下了不错的辉煌记录。所以滚石在华人流行音乐里面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司,它奠定了很多华人流行音乐的基础。人会老,公司不会一直处于兴盛期,但我们在现在的这个状态下还一直极力的吸收新鲜血液。主流方面,我们的任贤齐、黄品源、周华健一直都很稳,像梁静茹这样的新人也慢慢的上来了。所以我们的成绩应该说还是没有败的。

  问:现在全球唱片业都在不断的进行并购,作为华语本土的唱片公司,滚石如何能抵抗这种全球化的趋势?   答:说实话,我们老板真的是撑的蛮辛苦的。我们还是在为所有的歌迷争一口气在坚持。滚石不是那么大的国际公司,没有sony那样雄厚的资金背景。但也因此可以看出谁作音乐比较诚意一些,谁会看势头不好赚些钱掉头就跑。

  问:现在很多台湾音乐人转到内地发展,但是你一直都留在台湾。   答:我还是单身嘛!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李宗盛他们就不同,他有家庭,要养小孩子。罗大佑有他自己的生活圈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吧,或许有些人就是不得不要“为五斗米折腰”。对我来说,只要我能够吃的饱穿的暖睡的好,能够安心的作音乐,那我就会一直呆在这里,不会去想赚更多的钱发财什么的事情。   至于要不要来内地,那就看这里需不需要我了。

  问:当年你还曾经被派到美国筹备美国滚石,可是后来没有做成。   答:他们那边的制作费用是我们的十倍。有一次我带辛晓琪去美国录音,隔壁是另外一个美国歌手在录音。我们录了一个月录完一张唱片回去了,她才只唱了半首歌。我们对那种制作环境是非常羡慕的。而我们经常是5个小时就要把一首歌唱完。但相应人家的市场也是全球性的,足够支持他们在唱片的制作上如此的精耕细作。而我们的唱片只能在盗版的夹缝中在台湾内地和香港卖一卖。否则我靠一首《心太软》早就成了富翁了。

  问:那首歌应该拿到了不少版税吧?   答:内地完全拿不到版税。1997年的时候,盗版已经很严重了。迈克尔·杰克逊出一张唱片可以吃一辈子,自己建一个游乐园。我的《心太软》的畅销程度也不会输他多少,但我的游乐园在哪里?这是不能比的。所以你养不起这些创意人员,他当然要花很多心思去想办法怎么赚钱了。

  问:现在韩国的音乐在亚洲也风靡了很久,为什么华语流行音乐一直斗没有能够在哪怕亚洲的其他国家形成一种风潮?   答:有时候我觉得中国人就是可爱在这个地方,比较厚道,来者是客。什么样的音乐他都可以接受。我曾经在日本做过宣传,他们和我们这边就完全不一样。他们的民族性格非常强,外来客就是外来客,上不了主流电视。

  问:你觉得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有可能从台湾转移到内地么?   答:其实台湾的唱片工业是非常健全的,无论硬件软件都已经专业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一直以来它都是亚洲除了日本以外的流行音乐的中心点。不论香港、马来新加坡甚至泰国,都是以台湾这个基点来发展的。应该会有部分转移到内地,但全部转移我觉得不太可能。   目前台湾的问题就是素材方面有些枯竭的迹象,而内地则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素材库。这恰恰给台湾唱片工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TOP

心太软是不折不扣的烂歌,还好意思说?

[em03]

TOP

心太软是不折不扣的烂歌,还好意思说?

[em03]

TOP

滚石已生苔一去不复返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5月27日

昨天,任贤齐与黄品源宣布,一同从滚石过档百代唱片。这两位歌手的去向并不重要,但却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么多年过去,滚石唱片已经从车水马龙的华人音乐风向标,衰败成门庭冷落的昨日遗情书,这让了解滚石、喜欢滚石的人们黯然神伤。滚石是第一个由知识分子投身组建的唱片公司,曾经怀着强烈的人文理念和原创精神。然而,理想主义爱乐者和商业游戏规则拧了20多年,今天终于力不从心。滚石永不生苔,如今只能是谚语,因为我们那些滚石唱片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遥想1980年,滚石的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创业的年代。从创办《滚石》杂志的段钟潭、段钟沂兄弟(他们在杂志基础上成立了滚石唱片),到彭国华、吴楚楚、李丽芬、潘越云,再加上后来的张艾嘉、齐豫,以及毛遂自荐的罗大佑,滚石的创业史上写满了华语流行乐坛中显赫的名字,它迄今仍然掌握着华语流行音乐丰富而精彩的版权,台湾三分之二的优秀音乐创作人曾有过滚石血统!

1989年起,张培仁和制作人贾敏恕深入北京音乐圈成立魔岩文化,从黑豹、唐朝到魔岩三杰的系列唱片,成就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到90年代中期,张国荣的加盟更是开启了滚石的巨星时代,林忆莲、杜德伟、翁倩玉……滚石成为华语流行乐坛最闪耀的星工厂。

此时的滚石八面威风,雄心勃勃想要成为华人世界最优秀音乐的展览馆,大量的资金、人力被用于海外市场的开发,意气风发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从滚石旗下的巨石唱片被卖给了BMG开始,滚石唱片再也没有出现能独当一面的创作人,早年重金打造的天王天后们陆续离退,此时,台湾魔岩唱片的成立标志着滚石的音乐策略完全偏向新人的开发,而市场策略更是保守而收缩的稳健方针。其后,台湾魔岩成功推出了杨乃文、顺子、李雨寰、陈绮贞、张震岳等歌手,但其在音乐上的小众色彩却越来越明显,并不完全讨好市场。

同时期,滚石的韩国风潮策略开始凑效,率先引进Clon(酷龙)、H.O.T等连创销售佳绩,旗下歌手翻唱的韩文歌曲也大获成功(如苏慧伦的《鸭子》),徐怀钰更是大受欢迎,但是模仿也违背了滚石一脉相承的品牌原创传统,后来推出的Kiss组合、婷婷等并没有取得亮眼的成功,虽然如此,滚石的歌手队伍不断迈向年轻化、偶像化,越来越不景气的唱片市场,令新千年的滚石开始萎缩,虽然随后无论是说唱音乐风潮还是日韩偶像电视剧捧角路线,滚石从未掉队,却再没有出现能够呼风唤雨的强势歌手,与此对应的是,整个华语乐坛巨星时代的结束,而疲惫的滚石则不得不把一部分发行权交给了环球唱片。

另外,滚石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滚石网络、滚石电视、滚石移动等等,可坊间关于滚石财务危机的传言也常常蹦出来,挑拨着滚石乐迷们越来越弱的神经。音乐的理想似乎成为滚石心中一个隐隐的伤痛,哪怕现在他们还有五月天这样拥有相当号召力的流行乐团,但五月天的疲于奔命,正是滚石门下无人的另一种表现。明眼人能看出,滚石内部略显混乱的人事、管理、宣传与企划,无一不是致命的裂痕。

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难道滚石真的从此一蹶不振吗?缅怀无用,滚石唱片是否复兴也并非重点,我只是希望见到同样有着滚石精神的音乐资本家、梦想家出现,这是眼下华语乐坛最缺乏的风景。

新京报文娱评论员 江海蓝

TOP

滚石已生苔一去不复返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5月27日

昨天,任贤齐与黄品源宣布,一同从滚石过档百代唱片。这两位歌手的去向并不重要,但却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么多年过去,滚石唱片已经从车水马龙的华人音乐风向标,衰败成门庭冷落的昨日遗情书,这让了解滚石、喜欢滚石的人们黯然神伤。滚石是第一个由知识分子投身组建的唱片公司,曾经怀着强烈的人文理念和原创精神。然而,理想主义爱乐者和商业游戏规则拧了20多年,今天终于力不从心。滚石永不生苔,如今只能是谚语,因为我们那些滚石唱片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遥想1980年,滚石的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创业的年代。从创办《滚石》杂志的段钟潭、段钟沂兄弟(他们在杂志基础上成立了滚石唱片),到彭国华、吴楚楚、李丽芬、潘越云,再加上后来的张艾嘉、齐豫,以及毛遂自荐的罗大佑,滚石的创业史上写满了华语流行乐坛中显赫的名字,它迄今仍然掌握着华语流行音乐丰富而精彩的版权,台湾三分之二的优秀音乐创作人曾有过滚石血统!

1989年起,张培仁和制作人贾敏恕深入北京音乐圈成立魔岩文化,从黑豹、唐朝到魔岩三杰的系列唱片,成就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到90年代中期,张国荣的加盟更是开启了滚石的巨星时代,林忆莲、杜德伟、翁倩玉……滚石成为华语流行乐坛最闪耀的星工厂。

此时的滚石八面威风,雄心勃勃想要成为华人世界最优秀音乐的展览馆,大量的资金、人力被用于海外市场的开发,意气风发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从滚石旗下的巨石唱片被卖给了BMG开始,滚石唱片再也没有出现能独当一面的创作人,早年重金打造的天王天后们陆续离退,此时,台湾魔岩唱片的成立标志着滚石的音乐策略完全偏向新人的开发,而市场策略更是保守而收缩的稳健方针。其后,台湾魔岩成功推出了杨乃文、顺子、李雨寰、陈绮贞、张震岳等歌手,但其在音乐上的小众色彩却越来越明显,并不完全讨好市场。

同时期,滚石的韩国风潮策略开始凑效,率先引进Clon(酷龙)、H.O.T等连创销售佳绩,旗下歌手翻唱的韩文歌曲也大获成功(如苏慧伦的《鸭子》),徐怀钰更是大受欢迎,但是模仿也违背了滚石一脉相承的品牌原创传统,后来推出的Kiss组合、婷婷等并没有取得亮眼的成功,虽然如此,滚石的歌手队伍不断迈向年轻化、偶像化,越来越不景气的唱片市场,令新千年的滚石开始萎缩,虽然随后无论是说唱音乐风潮还是日韩偶像电视剧捧角路线,滚石从未掉队,却再没有出现能够呼风唤雨的强势歌手,与此对应的是,整个华语乐坛巨星时代的结束,而疲惫的滚石则不得不把一部分发行权交给了环球唱片。

另外,滚石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滚石网络、滚石电视、滚石移动等等,可坊间关于滚石财务危机的传言也常常蹦出来,挑拨着滚石乐迷们越来越弱的神经。音乐的理想似乎成为滚石心中一个隐隐的伤痛,哪怕现在他们还有五月天这样拥有相当号召力的流行乐团,但五月天的疲于奔命,正是滚石门下无人的另一种表现。明眼人能看出,滚石内部略显混乱的人事、管理、宣传与企划,无一不是致命的裂痕。

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难道滚石真的从此一蹶不振吗?缅怀无用,滚石唱片是否复兴也并非重点,我只是希望见到同样有着滚石精神的音乐资本家、梦想家出现,这是眼下华语乐坛最缺乏的风景。

新京报文娱评论员 江海蓝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