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缥缈,歌者何处觅 当年民歌手如今在哪里?在干嘛?本报记者辗转采访了他们……
胡德夫
民歌运动开启者,与李双泽鼓吹“唱自己的歌”。之后投身政治运动,目前回到音乐行业,今年3月推出收录历年作品的专辑《匆匆》。
吴楚楚
最早期的民歌手之一,曾与胡德夫、韩正皓、杨祖珺等人在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出版过三张《我们的歌》合辑。
目前是飞碟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擎天娱乐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理事长。
叶佳修
成名曲有《相间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等,近年来转战职场,曾任多媒体出版制作人、专业编曲、电视、电台主持人、媒体企业制作总监、音乐顾问等,活跃于海外华人音乐界。
杨弦
本名杨国祥,由于杨弦对当年校园民歌风潮之兴起具有关键性之影响,因此常被称之为“现代民歌之父”。现为美国加州针灸中医师、美国执照营养专家学会会员、美国宝生公司总裁,着力翻译佛学著作,中文译作有《密宗大解脱法》、《解脱大道》。
施碧梧
以《如果》参加第一届金韵奖比赛,进入民歌之旅。1989年移居新西兰,执着并享受于全职母亲之角色。十多年来,一直在教会参与领唱工作。
谭荃中
在金韵奖第三届比赛中,获重唱组优胜。1970年7月,唱完最后一场在台大的演唱会,民歌演唱画上休止符。目前任职于计算机公司。
蔡琴
1979年因参加民谣风歌唱比赛,进入流行音乐行列,以梁弘志所写的《恰似你的温柔》一曲红遍大街小巷后,二十余年来一直未曾间断歌唱事业,获得奖项无数。现仍是歌手。
苏来
1980年以创作参加金韵奖、民谣风等民歌创作歌唱比赛进入流行音乐界,代表作品有《浮云游子》、《你的眼神》等。2000年8月接受中广邀聘,担任流行网节目总编导并主持黄金时段带状节目《立体世界》至今。
感言:“原来不管我们后来做了什么,去了哪里,和谁恋爱,与谁成家,我们依旧是那民歌的小孩。”
李建复
第二届金韵奖优胜歌手,因而得到机会在1979年参与灌录《金韵奖Ⅲ》合辑,以一首《归》奠定他在歌坛的根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校园歌手之一。目前为人际种子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开发经营有关网路家谱及人际关系社群之服务。同时也兼任中子文化公司董事,从事文化娱乐及创意相关产业之投资与服务。
感言:“相隔了25年,即使是自己唱过的歌,重新诠释也会觉得陌生,另外也有一些惊喜。陌生的是词曲旋律,惊喜的是当年自己声音的干净和张力。现在的我没有那么清亮的音质,更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尝试,现在有的是人生的体验,去明了当年的勇气是多么的珍贵。有想法的人通常很多,但是实际能够执行到底的人很少。年纪越大就越知道执行的困难,胆子越来越小。创新是有年龄限制的,要做趁早。我一直很感恩,上苍赐给了我一个多元的人生,搭上几波前无古人的浪潮。”
乡音四重唱
1977年成立,第一张专辑《秋天的野菊花》在1979年发行,备受好评。成员各自发展,邓志鸿往演艺圈发展,以模仿秀闻名。邓志浩组成九歌儿童剧团,担任艺术总监。潘茂凉成为幼儿园的园长,王沧津因病去世。到1995年重组时,白天教人唱歌晚上在pub驻唱的黄燕民加入,出版“乡音四重唱纪念精选”纪念精选。
许景淳
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家之一。经典作品有《我只在乎你》《恋恋红尘》《新不了情》等。目前仍然活跃于台前,是坚持自我想法的女歌手。
邰肇玫
跟同学施碧梧以《如果》参加第一届金韵奖创作比赛入围,一起灌录了《如果》。17年前退出舞台,侨居美国14年。现有一个美满小家庭。
殷正洋
1975年发行第一张个人演唱专辑,至今出版十余张专辑,其中包含两张民歌演唱纪念专辑,先后获得金钟奖、金鼎奖及三次金曲奖。近年来于慈济大爱电视台,与李文瑗共同制作暨主持殷媛小聚节目,并于世界各地参与公益及演唱活动。
王新莲
与郑怡、马宜中一同参加金韵奖出道,其成名曲有《风中的早晨》《啦啦歌》《如果你不认识我》等。目前,除了带女儿以外,就是作画、作设计、教书(创意书法)和忙展览,还替旧金山湾区的某些慈善团体策划(民歌)演唱会。
王海玲
第三届金韵奖冠军歌手,当时唱片史上第一位夺得唱片排行榜冠军的高中学生歌手,唱有《忘了我是谁》、《在雨中》等。目前任职于《SUPER台湾98.5电台》,为“爵士之夜”节目之主持人。
感言:“因为民歌,让我拥有最炫的学生生活。因为民歌,让我遇见最好的老公。因为唱民歌,让我保持最单纯的心。无论何时何地,感谢这一切。”
陈明韶
1977年就读于海洋学院(今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系时的陈明韶,参加第一届金韵奖比赛,勇夺冠军。之后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民歌手之一。2003年1月退休,目前专职相夫教子,闲暇时热心参与社区公益服务。
感言:“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曾经美好的梦想重温,已经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还能重新实现一遍做过的梦,更是难能可贵又不寻常的际遇。
王瑞瑜
王瑞瑜最早是在各民歌餐厅多处演唱而崭露头角,后来在一张现代民歌合集中演唱了《春风》进入唱片界,推出《我依然恋你如昔》《重提往事》等专辑。目前在台北传播艺术学苑担任歌唱指导老师。
感言:“在这充满不安、躁动、嘈杂的城市里,民歌可以让人有一种清新、安详、宁静的感受。”
范广慧
第一届金韵奖得主,《再别剑桥》主唱,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系毕业。如今在自闭症协会担任辅导老师。
潘安邦
1979年出版首张个人专辑《外婆的澎湖湾》专辑中同名单曲并成为海内外家喻户晓的民歌。目前回到台湾继续发展歌唱事业,并积极拓展事业触角至中国大陆及东南亚。
黄大城
第二届金韵奖社会组优胜者,以《弥度山歌》成名。1999年与赵树海、王梦麟共组MIB三重唱,以合声方式重新诠释当年红极一时的民歌,广受好评。近两年赴新加坡、旧金山以民歌会友,并参与有意义的慈善活动。
杨祖珺
最早的民歌手之一,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助理教授,并且积极参与农业、学运等社会运动的工作。
感言:“‘唱自己的歌’或称‘中国现代民歌’运动,已经走了30年!当这一代的年轻人回头看到当时社会的“the established”是如何怀疑年轻人的热情及能力时,一定会迷惑不解‘大人们’的脑袋吧!。”
包美圣
1977年第一届金韵奖比赛优胜歌手,以一曲《小茉莉》崭露头角。之后陆续发行过《你在日落深处等我》、《长空下的独白》、《那一盆火》、《樵歌》等四张个人专辑。目前于新竹某信息公司担任顾问,育有二子一女,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感言:“带着民歌岁月中共同的回忆与感动,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际遇,悄然走过了人生二三十年的黄金岁月…再聚首,是为了寻找年轻时的身影,并寻回往日那份熟悉与单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