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普利策奖需要鲍勃·迪伦
2008-4-9 东方早报 记者 程奕
67岁的迪伦至今不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新华/路透图
多亏了鲍勃·迪伦,摇滚乐才得以在今年冲破了普利策奖的樊篱。67岁真的是到了一个对艺术家盖棺定论的时候,普利策特别褒扬奖也是对其终身成就的一个肯定。艺术家近两年来一直卖力地为美国流行文化制造新鲜养分。2001年发行唱片《爱与窃》之后整整五年,2006年推出第44张专辑《摩登时代》。这块滚动不歇的石头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滚到了21世纪,其实美国媒体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在讨论,看在老人这么卖力工作的份上,要不要授予他一个普利策音乐奖。
本周一作为全球近半个世纪来最具知名度和有影响力的作曲者,迪伦终于登上了这一为表彰在新闻及艺术领域内做出杰出贡献者专设大奖的领奖台。
相比同时代的乐坛巨星,迪伦至今不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并不断发行新唱片,最近又出版了新的《摩登时代》专辑。无论年轻歌迷还是刻薄评论家,抑或学究都十分痴迷他的歌,有些歌迷甚至通过搜寻他家里的垃圾来寻找作品诞生的线索。自1960年代中期,当具抗争性的经典之歌《答案在风中》的旋律飘向全国时,迪伦已注定成为叛逆一代的诗人和先知。迪伦自称他的歌曲创作深受契诃夫、惠特曼和杰克·凯鲁亚克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鲍勃·迪伦的歌手生涯后期,公众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奖励,1999年和2001年鲍勃迪伦的两张唱片获得了格莱美奖,2007年托德·海因斯执导的鲍勃·迪伦传记片《我不在那儿》分六个阶段讲述了艺术家的漂泊岁月。最近这几年,有关他的书和自传体电影一直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以至于人们认为,鲍勃·迪伦已经功成名就,依照他的资历与地位,完全不需要再通过出唱片来证明自己了。然而迪伦并没有休息,这张《摩登时代》的出炉完成了他的“回顾三部曲”。他的自传《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一。同时,这部自传因为信手拈来的叙述方式而颇具文学性,无怪会被提名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
不过《旧金山纪事报》著名音乐评论人Joshua Kosman却说:“我认为鲍勃·迪伦并不需要这个奖项,只是普利策奖需要鲍勃·迪伦。”
普利策奖现任行政官西格·基塞勒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至今已走过92个年头的普利策奖并未步入迟暮之年,近几年来评委始终审视评判标准,已期让候选准入大门敞得更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或不为正统经典评论关注的候选人都将重新进入评审视野。以期让奖项更趋多元化。音乐剧、独立制作电影、甚至即兴小作品都将被纳入普利策创作界奖的范围中。
但这的确是普利策为青春永葆而必须做出的姿态,只有多几个类似鲍勃·迪伦这样的获奖人才能让奖项更获得关注。而音乐界也是奖项得以注入新活力的核心所在,在新闻界领域内普利策奖也试图找出一些大学刚毕业的新人们所做的批评暴露性选题来引发争论。另外,非美籍以及更多民间草根的创作者都有可能被推上领奖台。艺术家的“跨界”行为也是评委会在近年来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由于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在近年来日益脱离组织集体而独立行事,因此他们往往拥有多个身份,一个批评作家,同时可以是作曲家甚至是乐队指挥,当评委会不知该将他置于哪个艺术领域时,最佳的解决方式或许就是和对待“跨界”的鲍勃·迪伦一样,授予一个“特别褒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