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像罗大佑一样鲍勃迪伦

像罗大佑一样鲍勃迪伦

像罗大佑一样鲍勃迪伦


假如我今天只有十八岁或者更小,假如我还有一把破破烂烂的吉他,假如我要为革命做一点事情,你说我该做点什么?


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那里》,开头的场景放在货车车厢上。美国的六十年代也许和我们的八九十年代有太多类似的色调。一个小屁孩儿只身进城,满怀梦想,身无分文。他甚至在高速公路那边没有一位远房亲戚。他衣衫单薄,行囊萧索,他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一笔货物。


我们习惯给它们贴上标签:摇滚乐或者诗人。而这些货色也像所有的人类消耗品一样具有属性和质地上的差异。鲍勃迪伦和披头士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爱泼斯坦问他:喝点什么?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廉价香槟酒。这或许让喝惯了法国香槟和苏格兰威士忌的甲壳虫们很尴尬。一代宗师喝烧刀子,仅见于古龙的著作。对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武侠小说阅读经验不够的人,如何不觉得这事做得矫情?


喝廉价香槟,吸食大麻。鲍勃迪伦一针见血地跟约翰列侬讲:你们的歌词空洞无物。我怀疑这句话直接引爆了披头士的解体。约翰列侬虚心听取了迪伦的意见,要往诗歌的坡上走,而其他的甲壳虫不以为然,他们在乎的是名气、音乐和钱。列侬写下了最像迪伦的最后一首歌——《随它去吧》,就随它去了。


我有幸读过约翰列侬一篇极其简短的小说,的确像个小玩闹。而鲍勃迪伦被公认为英语世界里的文学大师。他的歌常常有七八分钟那么长,但是音乐往往很简单,不厌其烦地重复着那套旋律。而歌词,除去副歌,都像万花筒一般变幻无穷。他总是先写好歌词。夜以继日,写大量的歌词。他的音乐是为诗歌而生的。


但我们,不懂英语的我们首先是为迪伦的音乐所吸引。其实即便是粗通英语的人也很难领会迪伦诗歌的妙谛。并不是所有的英文教师都读得懂斯蒂文森和艾略特。就像识得几个方块字的人不一定都理解李白和陶渊明。文学是含蓄甚至隐晦的,他超越文字本身。而音乐是最直接的艺术把戏之一,纯器乐的时代,受命于铜管、小提琴和指挥棒,在现代社会里,它更无法离开吉他或者爵士鼓而苟活。


历史上绝少有诗人凭借诗歌一举成为大亨,他们感叹生不逢时。鲍勃迪伦火红的岁月,摇滚乐比耶稣基督还吃香。与其临文凭吊,我们倒不如坚信诗歌不死,因为今天有许多摇滚诗人把诗歌精神寄生在他们的音乐之中。这也许是诗人要活下来、活下去的唯一明智的选择。



当鲍勃迪伦扔下口琴拿起电吉他,他起初遭遇了嘘声,但是他的诗歌终于得以成活。另一个例子是罗大佑。最早他是谱别人的诗歌,郑愁予、余光中、徐志摩、英国的罗赛蒂。当写下忧愤深广的今天可以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曲的《鹿港小镇》,罗大佑的诗人气质才算找到了一处火山口。我的一个朋友,罗大佑和鲍勃迪伦的爱好者,一直在罗大佑的歌词里寻求着微言大义。我说你算了吧,罗大佑基本是先谱曲后填词的,他的诗歌只不过是他简朴而深沉的音乐,感性而荒凉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借口。除了少数的歌曲——《恋曲1980》《光阴的故事》《滚滚红尘》,他的词没有上升到诗歌的境界,如果迪伦可以和伟大的金斯堡比肩,那么罗大佑也许像南宋的王沂孙,前朝的纳兰性德,深情而无奈,愤世嫉俗的词人而已。


罗大佑在《昨日遗书》大陆版的序言中写道:我不会和你们这些吃文学的人抢饭碗,如果是那样,我在台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早就饿死了。发了财的罗大佑收藏吉他,发了财的迪伦收藏汽车。人有高低贵贱,而癖好没有。感谢迪伦,感谢崔健,感谢罗大佑。正是他们在诗歌贬值的年代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令尽可能多的人们对诗歌保有一分古老的敬意。迪伦的廉价香槟酒,包括崔健和罗大佑以及我本人喜欢的二锅头,都是生活里面简单的符号。我们是残存于二十至二十一世纪的一批诗歌货物,忧心忡忡于物有所值。假如我今天只有十八岁或者更小,假如我还有一把破破烂烂的吉他,假如我要为革命做一点事情,我要做的就是——


像罗大佑一样地鲍勃迪伦。

TOP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在下班后有个同事拿起吉他.我会和他一起去街头,即使我不会弹奏.就为了自由的生活.
当第一次有声音闯进我的心灵时我被他驯服了那就是老罗。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