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爱老崔。
爱对爱说真话毒话的老崔。爱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的老崔。爱“以恍忽为巢,以虚无为场”的老崔,鲲鹏展翅九万里,大鹏的家安在无涯的天宇之中。
他极冷酷,极血腥,对一切卑鄙丑恶枷锁黑暗。他在喧嚣中沉默 死 不发一言。
他腰挎短刀身披弓弩行走于高山险川,在走过的路上不惧怕什么。
他在茫茫黑夜漫游,对自己从不姑息,抽打,锤炼,刺痛,只留给自己极度的寒冷孤独疼痛与悲凉。
他是赤裸者,沐浴阳光,他是质朴者,驾驭清风,他是迷途者,归返故乡。
他的美撕裂人心。
他是诗人,却不让人舒坦,不与人缠绵,只有生的哭嚎,死的逼问,性感的涌动,心灵的曝晒,字字句句尽是折磨人的非人的残酷的吟唱,血韵的记录。
热爱他的人们用同一种眼神交流,手臂上胸口上缠绕着同样的浸血的纱布,他们又感到从始至终的诗意和醉意——一种生的创造力和死的巨大阴影。他象火把,令人们“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他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刺客豫让,两杀赵简子,均被捉又释放,第三次杀,又被捉。事不过三,这一次赵简子是要杀定他了,他对赵简子说:你把身上穿的袍子脱下来让我剁几剑,这样我也就死而无憾。
他是如此古怪无情,他在水银灯下,只发脾气,却不发媚眼飞吻。
他不是人们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热闹观瞻礼至上宾的教父,他蹿山越岭而来,手持短刀,腰间佩刀,善于争战,他威武,如展开旌旗的军队。他发狠说,这些俗物算甚么,你们竟眷顾他?若有人回头眷顾,他的刀必磨快,弓必上弦,他背后骂着你,预备妥当了,就给你心口猛扎上一刀。
他是吃我母亲奶的兄弟呵,
他是牧羊人,从旷野上来,
如羚羊或小鹿,显现在香草山上。
他的灵魂险些被人口人手人眼吃掉,但它一次次挣脱死亡,投向生命。它不朽,但它仍会再次拥抱死亡。
你在这边因生的忧愁唉哼困乏整夜流泪眼睛干瘪,他迎着风向前,扬长而去。
你尽可以拿他当自己人,但事实上他只是他自己的人。
有一天,他老了,他苍凉的目光依然望向远方,他说“我哪儿也不想去了,我想回家。”
那是种什么感觉/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动的石子。
我是这样爱老崔。这是我爱的他。这是他么。我究竟是在爱着老崔,爱着自己,爱着爱人,还是生命?
就这样一心一意地回家。如同一只在外流离的鸟。在冬日的黄昏里飞向自己的巢。
此处无人相送,彼处无人等候。我仍有如归的安定。
老崔四日拉萨发声。我三日动身飞往。所有人意料中一个个站起来大声地叫着。甚至包括一个眼神就可以心灵相握的人。我不埋怨,也藐视自己对误解者所有的解释。无论寺院的钟声,或是陌上的流水,来,是铮铮而响,不来,亦是两处相安吧。
作决定前的一个深夜,我看了那影片,再翻《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在书中喃喃自语:我们都灭亡了,各自孤独地灭亡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影片的最后投身乌斯河的激流之中,“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人遭枪击必流血,但是我流不出血来。我的灵魂受着无以复加的成长的苦,刀割雷劈枪击直至天明,然后默不作声开始收拾行囊,心里只想着两个字,家去,家去。
雪域的阳光刺透我的双眼,它们引领着我,看见天堂。我感受着自然的伟大,生命的壮阔,感受着自然的冷酷,生命的悲怆。耳畔总响起一支唱不尽的宇宙初始无言的歌。这母亲的怀抱温暖柔软,然而出走后的成长是无尽的苦,无尽的苦。
“我们曾坐在巴比伦的河边,
一想起锡安,就哭了……”
海拔3700米的拉萨城。他来了。这是个一周跑三次步游一次泳身体精瘦眼神柔和的中年男人,他没能逃过红色横幅的捆绑、黄色闪光灯的鞭打、谄媚者蓝如深渊的陷害。他不再能了么。
他甚至默许了小丑记者的一路跟随,他不在乎被描成小丑么。
“高原反应是崔健从开始到现在最担心的事情,听同伴这样一说,他就开始担心是否会有高原反应了。”
“当他看见走在公路中间的牛的时候,担心地问到:在西藏,牛都是在马路上走吗?这样会不会不安全。”
“看到这么雄伟的隧道的时候,他说:修这样一个隧道一定很辛苦吧。”
“突然,崔健一股脑的问了好多的问题,比如适应了高原环境气候之后,再回到北京会不会有低原醉氧反
应、西藏人的皮肤是不是都很黑。”
“从宋明那得知纳木错非常漂亮,最重要的是不会有高原反应的时候,崔健显得很高兴。”
!!!…………
冬夜,再次赶赴“刑场” ,象英雄凛然面对生死那样荡气回肠。在他的歌声中象溺水者那样呼吸,像跛足者那样舞蹈,像穿上红舞鞋的灰姑娘在午夜跳舞,无法停歇。
舞台悬空而局促。人们只得仰视或俯视。无法对视。这是否也是中年男人内心的尴尬与苦涩。女子紧闭双眼聆听。陷入恍惚。只有在这歌声中,只有在爱人的怀抱中。恍惚多美,无边无际。
然而连片刻的恍惚也变得奢侈了。那些细小的尴尬与苦涩不时打断她。
《90年代》,他念道,语言已经不够准确,说不清世界,语言已经不够准确,生活中有各种感觉。他开始解释,歌词的意思是……他到底是不相信自己,还是不相信听者……
舞台上不再只有他孤独的影子,无人顾及的影子,舞台上有了姑娘,在他的歌声中懵懂茫然美丽性感与他贴身热舞的姑娘。而她一厢情愿地觉得,只有那样的女子衬他:27岁的许广平在深夜握住了鲁迅先生的手,先生也报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对许说:“你战胜了!”又或者是萧红,许用桃红色的绳为萧红梳头,先生低声说,不要那样装她……
人们齐声呼喊一无所有,她无语静立,突然想听《另一个空间》。他回来,众人各就各位,第无数次熟练进入角色。然而在这样的画面里,掐掉宣泄如潮水般的声音,那些象溺水者求生般的挣扎窜蹦声嘶力竭看起来多么像有一场悲剧。
她甚至怀念那个在上海JZCLUB头也不抬自顾自玩着电子音符,对一无所有的呼声置若罔闻的他。
有一句歌,他突然这样唱道,我做好准备他妈的废话他妈的真话他妈的假话全他妈得说着,他不是在唱,他是在控诉。
遇见他时,对他说起老师书里的一张照片,92年的他,像一把刀子,滴着血,他说,现在是杀人不见血了。能说什么呢,只有云淡风清的调侃,只有说到西藏深处的音乐时,他的神情肃然起来。
需要他肃然思考的东西还很多。人生的。艺术的。
他还得把自己变得像蒙受耻辱的幽灵一样,游荡在黑夜渺无人迹的废墟之中,避开人类虚假的热情目光。远离金钱与权势,强暴与奴性,远离讲台与舞台,圆滑与精明,在人们认为不该出现的地方跳出来,仿佛牛粪上盛开的鲜花,带着腥臭,还带着一抹血迹。年过四十,血气与激情稀少了,多的是咀嚼人生的味道,一出手,绕梁三日。人们还希望四十岁的艺术家用最富激情最原始的文字与音乐绕梁三日。他还得给日常生活撕开一道隙缝,透过这天堂和俗世的交界处,显露人们最本真的呼吸,最弘大的命运。而他向来是具有这样的充满良心与感情的视力和想象力的,那可以抵达人们目力所及、所不及的事物的背面和黑暗的深处。
作为艺术家,他在音乐上的探索与实验精神令人敬佩,他用上海JZCLUB全新编曲的《误会》告诉人们,节奏也可以让人灵魂出窍,节奏的强化、复杂化可以用来渲染浓烈的情绪。爱他独有的批判式的嗓音和咬字吐词,然而中文说唱似乎还象一块绊脚石尚待口音的解放,好的说唱其实是可以用来当旋律听的,如The Doors的《Riders On The Storm》。《小城故事》这样现实题材的说唱总还略显拖沓更像三幕音乐剧,怎样在这样的题材中找出短兵相接、富有快感的表达方式……
他还不能变得“著名”、“伟大”,而要继续冒险,继续变化,开阔思想和眼界,拒绝被打上戳记和纳入模式。重要的是要释放自我:让它不受制约地找到自己的空间……
这是一生的战斗,不管怎么说得尽力求生。无论是当年的小伙子还是往后的老头子,能在一生的战斗中保持自己的生长方式,是不被打倒的前提。
我是这样爱老崔。然而,越爱越冷酷,越爱越清醒。我是糊涂了,还是长大了。这样要求他,真狠毒是么。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受苦。扛得住大痛楚,才得大欢喜。
写下这些文字的夜晚,在听最后的抱怨。四月某一深夜,一个脆弱柔软的女子在同样的旋律中做着生死挣扎,一心只想,宁死不辱。然而那歌声,狠狠咒骂她抽打她,那歌者,悬浮在她的肉体之外,用双眼牢牢地盯着她,目光温柔而又严厉,使她永远无法回避。她被深深的苦所折磨,失声喊道,“灯塔!到灯塔去!”
鼓声渐止,歌声暗哑。在拉萨冬夜刺骨的寒风中,目送歌者远去,女子伫立良久。眼里尽是泪水。心中满是苍凉与悲悯……
心灵啊 我最后的家 总想谁的笑容去解答
心灵啊 谁都不说话 天地刹那开出一朵花
------------------------------------------------------------
这期间我常常觉得
沉睡更佳,胜于这样孤独无伴,
胜于这样苦苦等待,胜于这样沉默无言。
我全然不知,在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但是你说,诗人就像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里,他迁徙,浪迹四方。
老崔是我们散落民间的精神兄弟。但是我现在,开始企盼着与他的下一次失散了。
我宁愿这样沉沉睡去,这样孤独无伴,这样苦苦等待,这样沉默无言,而松开手放他走回贫困时代,走进神圣的黑夜,迁徙,浪迹四方。
这样我便不敢想,再相逢时,尘满面鬓如霜的他,会用怎样的歌声唱醉我,敲醒我。
愿用十年失散,等他新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