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BUgsfdxD8kD96x5pekWJeQ
原创 安叔 策划跨编剧界 2022-06-25 11:12 发表于北京
最现实最心痛——罗大佑《盲聋》歌词赏析
AMM
先闲话两句。虽然很早我就知道“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的典故,但是,真正让我开始实质性的自我反思的,却是罗大佑的这首歌词。原因很简单,“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是一个拥有太多难于分解和界定的要求,比如我是不是“君子”,算不算“博学”(或者说“博学”到了什么程度),什么事算是“乎己”的(以及什么事情不能够算作“乎己”的)?以及最重要的“三省”都要省哪些内容?
多说一句,所以说,看古文要有悟性。我得承认我的悟性实在是很一般。唯一的好处似乎就是青少年时期看的书又多又杂。不过,看得又多又杂似乎也并不是坏事,第一是很容易忘记,从而接触新东西;第二是隔一段时间需要捡起来的时候,知道捡什么,以及到哪里捡......
继续说正题哈!
罗大佑歌词的重要创作特色是一开始就置于非稳定的情绪细节构成的具体场景中,这个特点是我总结的。
确实,在罗大佑的重要作品中俯拾皆是,比如:
1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穿过你的心情的我的眼;
2每一次闭上了眼就想到了你,你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3每一首想你的诗,写在雨后的玻璃窗前;
4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5我在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
6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
7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8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爱人;
9你是那样匆匆出现在我的面前,闪耀着你青春光芒照耀着我;
10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她牵引你的梦;
11一生就这么一次哦燕子啊——;
12今晚的我不想醉,台北红玫瑰;
多说一句,这个规律并不普遍适用。比如《童年》、《光阴的故事》、《现象七十二变》等名作的歌词,也并没有使用这个创作手法......
再多说一句,罗大佑的歌词,听众如果真的玩透了,能感觉到这是从《诗经》里的韵味而一脉相承过来的。然而比《诗经》里朴素的铺陈又有了一点发展。诗经里有的是——
1“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注意啊!《诗经》里的名句,有时有客体的“我”和“你”,有时没有。所以有时很稳固,有时也很动荡。但罗大佑的歌词中往往一开篇就有客体“我”的强烈介入,所以,永远是动荡多于稳固。
再回到《盲聋》上来。
《盲聋》无疑是这个手法的最佳应用之一——“我知道你听不到我的歌声你也看不到这世界”......有人说罗大佑的歌词每一个字都认得,却永远看上一句(甚至半句)想不到下面会这么写。这也是罗大佑的过人之处。第一句是一个有着听觉的歌声和视觉的世界的场景,但主人公因为盲聋的缘故,却身入其中而不可触及。这是一幕非常无奈而悲哀的不稳定的场景。以下三句加一个短句都是具有隐喻但并不晦涩的句子,从“我”到“你”,从“也许”到“或许”,猜测中赋予了“你”和“我”的不稳定的定义——庸俗的人。
《盲聋》这首歌除了罗大佑以外,演唱的人极少。就是因为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很难通过歌唱技术表现出来。一首好歌同样是词曲唱的艺术家表现自我的精品,罗大佑有很多歌曲似乎只有他自己才能唱出那种味道,原因也应该在此。
第一段是“我”对“盲聋”(你)的感受,第二段转换成为“盲聋”(你)对我的感受。第三段以超然的第三方视角,同时说着“我”和“盲聋”共同构建的“你”,接下来,突然的神来之笔用“掷硬币算命”这个真实具体的动作,把两人对话这一场景延伸到整个现实社会。现实中究竟有多少“盲聋”和这般困惑的“你我”呢?“空中传来先知的话,它是否进入你耳中”呢?
这个问题,在潮汐和蝉声中,真的很难很难回答!
多说一句,罗大佑写这首歌的时候,此前及当时,台湾政坛算命成风,从蒋经国开始,历届高官身边无不有“命理大师”相伴。具体资料很多,因与本文关系并不密切,所以就不引用了。台湾政坛算命之风一直绵延到现在。在大陆“大名鼎鼎”的南怀瑾,就是前“总统府”秘书室主任苏志诚的“师父”并通过苏的引荐,屡屡为李登辉算命的......
歌者在感叹,歌者在回望。最后再次“破落的庭院的主人也成了回忆中”,只是无从知道,那“庭院的主人”是否听得到这歌声,以及看得到这世界了。
我赏析歌词,除了歌词本身确实有非常实在的隐喻或歧义,否则我是一般不愿意故作“上纲上线”的解读或联想的。但是,《盲聋》的对现实的心痛,隔着千万里和几十年,就像仍在眼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