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9bb0e4c9b2ceee55#rd
原创 潘 浅谈文学与音乐 2024-04-24 14:51
前几日去到长安镇参观,看到了雨后绝佳的谠山风光,屋舍俨然,良田阡陌,鸡犬相闻的和蔼乡村风貌。匆匆以浅学拗了一首诗,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到长安镇
撇开谠山一泉落,
捺出灵渠百谷拦。
学伴车归不怕快,
小音悉悉乐长安。
到长安镇参观调研,落成一首小诗。
大雨过后天晴,万物受洗,遥远的谠山清新可见,那山泉如毛笔粗壮地一撇,从谠山泄流而下。近处的村庄一派欣欣向荣感,人为修建的灵渠是一捺,回应了大自然的那苍莽一“撇”,渠水一阶阶流过农田,百谷受灌溉,尽有拦人腰的长势!
学生们放学,结伴归来,骑着脚踏车,快乐地飞驰在乡野间,无须怕颠簸,这也得益于修缮的碧道。水流淅淅沥沥,人声嘻嘻乐乐,在乡间萦绕成趣。”
水渠是良田的生命线,那便是农民的生命线,乡村的生命线。在回过头听姚老师为长安镇而作的《谠山 谠山》,曾“恶意”揣度,一个中意摇滚的创作人来写一首歌唱生活的颂歌,心中有过怎样的起伏?
直到最近,听懂了罗大佑的《致观音山》。曾在年轻时写下“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的罗大佑,在这首歌里温柔地歌颂着台北市的山水草木。并收录在了名为《家Ⅲ》的专辑中。
创作背景:因为罗大佑小时候家住台北市开封街,因此从家一眼望过去就能看到观音山,只要每次回来,它都屹立不摇在那,就像他的隔壁邻居一样,它很像从小看护孩子长大的母亲、祖母、阿嬷这样的感觉。这种对土地浓烈仰之弥坚的情感,让罗大佑起心动念,决定替童年的记忆“观音山”写一首歌。
在《致观音山》的写词之初,罗大佑研究了很多关于瑠公圳的相关历史。瑠公圳是人造灌溉渠道,在台北盆地曲折蜿蜒的重大的原因是为了要灌溉更多的田地。这是一种恩泽广被,雨露均沾的概念,使得流动感有一种“绕境”的气氛,缓慢且温暖,符合专辑《家III》的概念。写词期间,罗大佑特地开车走64号道往返台北淡水,又特意搭船由淡水河口上溯至接近林口,来感受观音山的“环绕”。
瑠公圳位於台北,通常指1740年由郭锡瑠兴建的灌溉水道,今几乎已经全部予以填平荒废。
瑠公圳粗有规模为郭锡瑠所建构。本籍中国福建漳州,幼年随父亲移民至台湾,居彰化。1736年(清朝乾隆元年)连同漳州族人从彰化北上台北开垦,定居於台北中仑庄。因开垦中仑一带土地,获得了兴建灌溉沟渠经验。1753年他再与大坪林五庄垦首萧妙兴交换水源,由大坪林大潭进行引水工程,合开隧道和渠道。1762年(乾隆27年),凿通石腔圳路,共历时22年完工,这段经过今新店,景美,公馆,松山等地的水道统称青潭大圳或金合川圳。不过最常说法为为瑠公圳,而瑠公正是对他的尊称。
《致观音山》的创作与一山一渠有关,山是观音山,渠是瑠公圳。随着城市化,山还耸立,瑠公圳已消失,却亦能在罗大佑的歌中复活过来,感受良田生命线的脉搏跳动。
“刹那间思想起在幼年
斗剑的琉公圳传说
城市的名字变成了
人们口中的陌生天龙国
谢谢你陪伴我的成长”
我的家乡在山区,山区尽是梯田,稻田畔的水渠随山势而走,老一辈人就经常看着那田边的水渠感叹,当时的人没有设备,怎么能精确地设计出灌溉水田的渠道来。
水渠有季节性,像是赴约,春夏水来,秋冬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