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蒼天此何人:觀羅大佑、林夕為《黃金時代》寫的〈只得一生〉
2014年9月23日
羅大佑與林夕再度合作,為許鞍華電影《黃金時代》寫了〈只得一生〉,這回,兩人都沉鬱而斑駁了。
曲子仍是羅大佑招牌的長句,林夕配詞駕輕就熟,一行可分為正反合三短句,頭三行是一個正反合,前三行和第四行是一個正反,一段是一個起承轉合,這種結構構成全篇,可入教科書作為典範,而林夕也知道哪裡可以出格一點讓章法不那麼死板,該變化處他就變。
《黃金時代》寫蕭紅,反映的自是我等看蕭紅的感觸。蕭紅流離於亂世,羅大佑、林夕也步入了衰年衰世;這回,兩人都沉鬱而斑駁了。特值一提的是尾聲的兩句:「不懂你的為你憂愁/明白你的歎此生值得一遊」
對古典文學不陌生的朋友,一望即可知這是把《詩經•王風•黍離》的「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反過來用。熟悉原詩的自然知道,原詩是感嘆王道衰微、政治黑暗的,那兩句之後接的是「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林夕轉用此典,背後當亦不無感時的深意。聯結今人與昔人歷史的作品不少,尋常作品除了撫今追昔也多只能填入一些有關傳主的自句,整體難免平庸;林夕超出尋常手筆的地方,就在這一用典,把今人與昔人都連到了《詩經》以來更久遠的文脈,以「遊」字作結除了押韻,更從士大夫式的「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逸了出去,入至莊子一派的逍遙,而亦不忘情。
這段尾聲,與前面整篇成一個正反,合成對此人間世的感觸;羅大佑、林夕與蕭紅成一個正反,合成對《詩經》以來這條隨著俗世動蕩而搏動的文脈的獻祭,祭的是時代,是先輩,也是自己。林夕的詞藝,果然已臻化境,也只有他能如此與如此在乎與歷史同在的羅大佑配合了。
林夕在訪談中只約略提到「很多歌詞是有典故的,比如拈花、手之類的」,說有為此作復習蕭紅;熟悉蕭紅著作的自可索隱一番,然而更有趣的或許是它與《滾滾紅塵》的比較。同是拍民國女作家的電影,主題曲同出自羅大佑,林夕這回為《黃金時代》動筆,字裡行間也頗能見到對羅大佑詞作的和應,如羅大佑〈滾滾紅塵〉裡有「為只為那塵世轉變的面孔後的翻雲覆雨手」,這手是無情的時代之手,林夕就來個有情的「自己的手」。與其說這是一別苗頭,不如說是從不同方面著手的獻祭,祭此呼蘭河畔到香江的滾滾紅塵的共命人間世。
我深深為影壇、歌壇還有此等能深入歷史、闡幽發微的作品欣慰,雖然這歌曲班駁、沉鬱的調性並不那麼可喜,它實在會令我們心頭蒙上這個時代的一些陰影,羅大佑也在編曲和演唱中坦然吐露了他的老態,但他畢竟錘煉功深。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我們也能寫得出具有這等深度而更富元氣的歌嗎?
创建于 20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