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往往有可能令人不愉快,先打一支预防针吧。
上海那夜的红酒会很热闹,当然也很挤。挨过挤的人自然会知道,一挤就容易失去目标,但亦可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你后头”。诗经轻轻地对我说:“也许全场人中,只有我们几个叫他老罗。”
因为我们站在靠近休息室的过道附近,所以老罗经常会从身边挤过,不知道他是否听到有人这样称呼他,也不知道他是否乐意别人这样称呼他,我只记录我的想法。
中国的文字有千万的含义,主旨要看用的人。“大佑老了”和“罗大佑老了”其中“老”字的感情色彩就有很大差别,虽然我并不接受这个观点,但我从第一个“老”字看到的是善意的关怀及惋惜,另一个却有点幸灾乐祸。“老”代表亲切的尊敬,如老爸、老妈、老哥、老姐...及至“老吾老及人之老”;“老”有时也代表对最高权力、势力的戏谑,如国家领导、单位领导的姓氏前总被加个“老”字;再者就是代表年岁,如“老了,没用了”。罗网的朋友喜用“老罗”是第一种原因,因此,就算外人听来颇有不敬,其实亦不必介怀,于心无愧也。
老罗已多次呼吁大家不要叫他“音乐教父”,听得我有点发厌,传媒也在一遍一遍的重复再重复地报道,居然很多人还不知道,看来他还得继续呼吁下去。我第一次听到的是在上海的记招会上。当时有一位年轻记者噘着嘴小声嘀咕:那是代表尊敬啊!----------------------------哈哈哈,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天,老罗说他不愿意做“音乐教父”宁愿做“乐坛新人”,我大不以为然。嘿,这样说也太矫情了吧,以你老人家的脾气,能受“乐坛新人”的苦吗?能放下身架,推销自己吗?我倒很愿意看到这些,老罗的宣传活动现在真有点不痛不痒,并且说歌迷少一点也不太在意。倒是陶吉吉说得好,说年轻人多听点有益(原话我没有,传媒没有一个登出来。真佩服他们的筛选功夫,不重要的决不删。大枣兄处也许有资料吧。)。幸好,2005年1月14日在新浪网嘉宾聊天室中又传出老罗说“新人不敢讲”了。唉,还是回到“音乐教父”的话题上来吧。“音乐教父”我已听过十几年了,尚未知出处,但在粤语地区生活,资讯多来自香港。“教父”在粤语中却不只有尊敬的含义,特别在香港。没有基督教信仰的人,对“教父”二字不感冒,无可厚非,再者,这里的人也不太爱马龙白兰度。有点糟糕的更是:“教父”基本等同于“讲耶稣”的人,是一种戏谑,虽没有什么恶意,但意思很明白----这人喜欢讲道理,令人头痒。其实,香港大众还更爱用“罗有大”及“大罗有”来称呼。无意之言者也许只为搞笑,及证明自己跟得上潮流,头脑灵活;有意之听者若懂粤语,则能听出有些许粗鄙或不敬。总而言之,带调侃成分。噢,又跑题了,继续谈“音乐教父”吧。其他语音的“音乐教父”是否也带调侃,也许得看看发音之人了。姑且勿论如何,经常看到的传媒现象是:“音乐教父”做了标题,而报道中却无敬意。那么,这四字便沦落为被人家利用、吸引眼球的工具了,更有甚者是靶子。
老罗表明不喜欢这个称号的理由,他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无论老罗是否全部明白这个称号后面的含义,已经不重要,尊重他的要求就好。每个人恐怕也有过自己不喜欢的外号吧。偏偏就在昨天(2005.1.14)羊城晚报记者余姝,标题为《“这是一个用音乐表达感情的人”罗大佑提前为自己备下墓志铭》的报道中又写道:罗大佑曾经说过,渴望能早日有人接替他,成为新一代的“流行音乐教父”...
哈哈哈,建议老罗下次开记招会时呼吁:同志们,下笔前,请上罗网查阅!
欣然获知,老罗飞来飞去地开《美丽岛》记招会,真的希望他能用“乐坛新人”的企图心,把更多人领到他的音乐园地,声势浩大地一起踏上音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