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某人似乎想知道关于《恺撒》的一些情况,这里是以前写的一个老帖子,供参考。我没说这和罗大佑说出自己的政治观点有关系,我只是借此说说政治的徒费心力和毫无意义,热心参与其中的人如果还愿意保持一点良知的话,最后不是被人当傀儡利用就是心灰意冷,从来没有例外。
这个“某人”如果要想知道关于《恺撒》的一些情况,那他应该读莎士比亚和罗马历史,完全没有必要去看另一个“某人”的一篇读后笔记。莎士比亚尽管曾为女王陛下作过情诗,但他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史学家,人们所熟知的,他是文学家、剧作家。
既然《恺撒》和罗大佑说出自己的政治观点没有关系,那这样的帖子或许放到《文学城》或别的文学研讨论坛去会更有意义一些。
话说回来,一部《恺撒》并说明不了莎士比亚,更不能作为他所有思维的代表〔包括他不知是否存在的有关政治的思维。〕如果他不幸也有政治方面的思维,那请他老人家也不要再作秀了。晕,可惜他没机会改正了。老人们说,入了宝山可别空回。这话很对,空回的也许就是象我这样的傻子。但也绝不能拾了块山上的零星宝石〔也许散金碎银也难说〕,就炫耀自己把山给搬回来了或是自以为成了宝藏的领主,您说是这个理不是。
莎士比亚所揭示的人性,也是在某种社会制度下存在着的人性。《恺撒》好象不是宣扬佛国土里人性吧?又犯晕,他不是佛教徒啊。谁知道他是不是?再说,佛国土里,应该没那样的人性才对。
政治笼照下的存活人,去不去热心参与,他自己的内心最为明了。阮老先生刘酒仙倒是满能逃避的,但他们至少清楚不会有飞来的羽镞钻进自己的肉身。罗大佑的热心,也许是缘于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伟大的军事家保障过已拥有了长眼睛的弹头,专打热心的人或者是专找不热心的人,而他呢,偏偏又还爱着那一片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人们。
巧者劳,智者忧。您真是位智者啊。竟然忧心到了这份上——“热心参与其中的人如果还愿意保持一点良知的话,最后不是被人当傀儡利用就是心灰意冷,从来没有例外。 ”您还别说这也是老莎翁留给后人的暗示,要真是那样这后人蠢的可就太多了,偶也不感孤单。咱就说说古人吧,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算不是算是热心参与的人呢?不知是被何人利用了还是心灰意冷了?要是古今中外那么多的参与者竟没有被利用或是激情不减〔发一个:他妈的,下次投票不去了的誓愿并身体力行之〕,那热心参与的芸芸众生就是没有一点良知的人了?
年龄一大点说话就啰嗦。看的朋友要是困了您可别厌我,是否关闭浏览器可全在于您,就象老罗是否热心参与是他自己把握的事,谁说了都不算。只要他还有打动我的歌声流淌着就成。
[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