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时间是最好的裁判」----繁体字和简体字 2004/05/06 12:11 |  |
|
半月
有些问题,我觉得争论是有必要的,可是现在不必去讨论,因为必须等待时间去解决。
比如説,简体字和繁体字,大家到底在争什麽?不要跟我说繁体字的表意功能如何如何能体现中国常规文化,我觉得这个观点毫无现实意义。文本本身就是语言的符号。作爲一种符号,文本有强大的浓缩和代表信息的能力。对於一个从小学习繁体字的人来説,也许简体字失去了许多繁体同字的表意内容;但是请注意,这种差别仅仅是存在於文本表意的考证上。也就是说,当你对两者进行比较时,你能从繁体字中看出更多的原始表意信息。问题是,这种功能有什麽用?
作爲一个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来説,我从来就没有对简体字的表意上有什麽困惑发生。对我来説,每一个简体字代表的含义是什麽,在不同的场合体现什麽不同意义,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这已经是从小植入语言文本能力中的本能。如果我有探寻某个文本表意来源的兴趣,我可以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从「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中获得解答(事实上我也正是这样做的)。
但是,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突显文本表意来源的出处吗?当某个字代表的信息内容已经成爲你思维的一部分时,执着於这个字能否直观的体现原始意义是一种文本进化上的本末倒置。要论文本原意的直观体现,大概没有什麽比原始的象形字更直观的了。如果繁体字相对於简体字的优点在於此,那麽大家请都恢复使用象形字去吧。
中国文本的进化,从来都只遵循一个原则:「笔画更平直、信息更浓缩、字体更方正」。笔画平直和字体方正的进化,到楷书时就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两个进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文本和原始表意图形从外观上划清界限。唯一可以继续无止境的进化下去的,就是信息浓缩了。今天的中文,和古代相比,已经可以用更丰富的词汇和语法来表现同一件事情,并且携带成几何级增长的信息含量。
这种能力的来源,就是文本本身的语义进化和引申发展实现的。在信息浓缩这个特点上,简体字和繁体字谁更有效率,只有从小就使用简体字的人才更有发言权。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前面说过的,简体字所代表的信息含义已经是我们语言思维的本能,对我们来説,某个字代表什麽含义不是一个需要分辨的问题,而只是一个本能的条件反射。但对於从小使用繁体字的人来説,他不可能创建起这种本能,所以也不可能理解爲什麽简体字没有对我们造成他所遇到的种种理解障碍。但是不论你最初学习的是那种文本,恐怕没有人能否认同一个字的书写和学习上,简体字绝对更加简单和有效率。
对简体字和繁体字之间许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错误,往往是造成贬低简体字的重要原因。
比如説,爲什麽大陆很多招牌和商标喜欢使用繁体字?最初的起因是两种:一种是因爲市场原因。爲了打入海外华人市场而使用繁体字;另外一种则是书法的原因。书法名家多数为从小学习繁体字的老人,而书法界也喜好古体。当受邀书写招牌时,选择熟悉的写法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就我所知,新一代的大陆书法高手不乏简体字佳作。但是由於师承和风气的关系,繁体字在书法金石界仍然是重要的表现载体。对於普通商家和百姓来説,招牌怎麽写不是问题的重点,谁写的招牌才是重点。於是,一批繁体字招牌和商标应声而出。至於改革开放後,繁体字商标和招牌蕴涵了海外经济的背景,那就又是一种原因了。
再比如説,简体字是不是中共的意识形态产物?我个人觉得这种説法比较牵强。意识形态是不需要用字体来割裂的。相反,文本改革本来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趋势和共识。但是由於意识形态的原因,反而造成了局部的抵制和妖魔化。
如果我说民国政府本来是汉字拉丁化在行政方面的首倡者,不知逻辑先生有何感想?在多个外籍人士的回忆录中,都曾经提到宋美龄在西元叁十年代曾经希望主导和推动汉字拉丁化改革,将汉字简化为两千至叁千个表意符号(相对於繁体字来説),以便推广中国平民的教育事业。但是这一构想由於中日战争的爆发而无限期的搁置了。无论从宋美龄推动这一改革的初衷看,还是从具体实现的手法看,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简体字的原因和方法完全相同。有兴趣考证的朋友不妨找找民囯政府的旧档案,也许能够有所发现也不一定。
最後説说数字时代的简繁字体问题。数字时代的简繁字体不兼容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华人世界数字科技受制於人的科技问题。如果最初的字符内码定义是由华人自己完成,未必出现简体字和繁体字各自使用一套内码的现象。因爲从数字科技上来説,即使字体外形不同,但是使用相同的内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如今BIG5内码和GB内码不兼容问题已经成爲事实,要问原因就只能找微软了。
即便如此,1998年以後微软在这一问题上也推出了大量的工艺配合解决。比如我现在使用的微软输入法,就可以在GB内码系统中打出繁体字,而OFFICEWORD软件也有相当方便好用的简繁体转换工具。假如两岸能够放下意识形态争议,统一制订华人世界数字内码的新标准,那麽在同样的内码下同时使用简繁体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情。等到华语世界使用共同的内码之後,数字媒体上的文本交流就不再是一种需要转换和头痛的问题了。
各位网友,如果你相信「优胜劣汰」的法则,就请不必为简体繁体谁更优秀来忧心。正如我所说的,「时间是最好的裁判」。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时间会为我们做出选择。相对简繁体之争对中华常规的继承问题来説,发展中华文化远比继承更重要。中华文化从来就不缺乏继承者,他在今天最缺乏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作者半月为大陆人士,中国鹰盟成员,网络人。正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龙』与『虫』── 还是谈简繁体字 2004/04/15 03:58 |  |
|
易弦
以一位外国人主观的认为简体字『龙』,看起来像是一条『虫』,再加以嘲笑,做为短文的破题,虽然我个人认为是不太适当的,但是有时候,误打误撞,还真的能够猜对答案。
『龙』与『虫』,在甲骨文或小篆是长得几乎一样的。所以龙的简体字,既然也是从象形字演化而成,看起来像虫是很正常的。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龙是这样说明的,『龙为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在中文,龙虫本就是相对的,而原本的虫,本来指的是蛇,蛇又称长虫,也称作小龙。
只是令人觉得好奇的是,叁百多个不同写法的『龙』字,竟然没有包含小篆,是有点不可思议。如果有小篆的龙字,相信在场的人一眼即可看出龙跟虫本来就有关系。
中国文本不只有外形,重要的是文本本身的意义。如果只在文本的外形做文章,却不求甚解地忽略文本本身代表的含义,要谈恢复固有的文化内容,只怕是痴人说梦。
一个比丘尼曾请教六祖《涅盘经》,他说:「好,你问吧!你念念给我听,我不识字。」那比丘尼说:「你不识字怎麽讲?」,六祖当时说:「字我是不识,道理你只管问。」
手指月亮,手是文本,月亮是真理,顺着手指可以看见月亮,就如同依靠文本可以感受真理;但手指是手指,月亮是月亮,手指不是月亮。正如文本不是真理,不依靠手指,你也可以看见天空的朗月,不依靠文本,你也可以感悟真理。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於简繁体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要学中国文化也不一定只能用繁体字。而『虫』是简体字。(●作者易弦为旅美硕士华人,住於San Jose,家管,有时在Cupertino社区大学教中文。正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