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2
发新话题
打印

[亞洲週刊專訪]羅大佑對抗綠色恐怖分子

求他老人家不要再做政治秀了

政治上的东西,大是大非,说起来痛快,也容易浅薄。清醒的创作者一般会绕开这点,莎士比亚的《恺撒》让我知道政治的表演再热闹,也改变不了人类的悲剧命运。如果用这样的主题给自己提高威望,就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TOP

真是很抱歉

随便说了几句,没想到得罪了这么多佑迷。

其实,我要不是喜欢罗大佑,也不会来这个地方,这是一。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没什么,可是我比较笨,想不出公众场合拼命拿政治说事和做政治秀有什么区别,这是二。我喜欢的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优秀歌手的罗大佑,不忍看他沦为政治工具。有人说我是“资深政客”,那么,在一边摇旗呐喊,看着罗大佑象小丑一样拼命做政治宣传的表演,为他成为政客的工具而欢欣鼓舞,这就是歌迷吗?我觉得这倒与“资深政客”颇神似呢。

TOP

某人似乎想知道关于《恺撒》的一些情况,这里是以前写的一个老帖子,供参考。我没说这和罗大佑说出自己的政治观点有关系,我只是借此说说政治的徒费心力和毫无意义,热心参与其中的人如果还愿意保持一点良知的话,最后不是被人当傀儡利用就是心灰意冷,从来没有例外。

TOP

利刃刺向虚无——读《尤利乌斯.恺撒》   作者:寒星    勃鲁图斯绝望地扑向同伴手中的利刃,他说:    “恺撒,你现在可以瞑目了;我杀你的时候,不及现在一半的坚决。”    恺撒是否瞑目了?没人知道。我们知道的是:他的对手们已经一败涂地。活着的恺撒可以战胜强大的庞贝,死了的恺撒依然可以战胜敌人。他的幽灵飘荡于战场上空,他是最后的胜利者。    莎士比亚早期作品继承了文艺复兴的精神脉络,象《亨利六世》,《理查三世》这样的历史剧,象《皆大欢喜》,《无事生非》这样的喜剧,基调都是明朗的。剧中的男人和女人们生机勃勃,呼唤个性解放,对腐朽没落的思想行为百般嘲弄,对白全是灵牙利齿的调侃。作者的精神取向简单分明。    个性解放的结果总是使人产生政治诉求,然后民主,自由之类的近代呼声随之出现。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没有顺 着这一条线走入启蒙者的行列,而是转入更深的思索。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手持利刃的战士,出现了煽动者和野心家,出现了暴乱的群众,出现了鲜血和屠杀……这一切背后,是沉默的虚无。1599年,《尤利乌斯.恺撒》问世了。    战胜强大的对手庞贝后,恺撒得意地站在民众面前,领受震耳的欢呼,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领袖,他享受着居高临下的快感。然而这时,不和谐的声音告诉他:留心三月十五日,骄傲的他忽略了这样的声音。直到他被刺杀的前一刻,还有人拼命要保护他,但是他将所有忠告弃之一旁,他觉得自己足够强大,可以摆布一切。这样的统治者的确充满魅力,勃鲁图斯刺向他的利刃其实是颤抖的,说到底,他惧怕恺撒。    勃鲁图斯是典型的自由主义者,当强大的恺撒站在众人面前,他的排斥几乎出于本能。他感觉到恺撒的野心,这样的野心试图控制一切,勃鲁图斯要反对恺撒,“让他戴上王冠?——不,那等于我们把一个毒刺给了他,使他可以随意加害于人。”但是,他明白自己并不能与恺撒抗衡,又惧怕恺撒一朝握住无上的权力,他的内心矛盾重重。    卡西乌是典型的煽动家,作者时时暗示其个人的野心。他的口中也喊着自由与解放,而且其言论也道出人们要求平等自由的原始心态:    我生下来就与恺撒享有同样的自由,您也是一样。我们跟他一样都是凡人,同样能够忍耐冬天的寒冷。……这个人现在成了一尊天神,卡西乌却成了一个倒霉的家伙,要是恺撒偶然向他点一点头,他也必须俯下身子……    他成功地煽动了心绪不宁的勃鲁图斯,调动起所有反对恺撒的力量。人类走向自由的路上,最先成功的总是这一类人。    安东尼,莱必多斯,奥克泰维斯是恺撒的忠实拥护者,也是典型的君王论者。他们需要恺撒这样优秀的首领。恺撒死后,安东尼用他的智慧挑起民众对叛乱者的愤怒,然后调动强大的军队将卡西乌一伙击溃。    其实,故事中起决定作用的,恰是最不起眼的平民甲乙丙丁,恺撒死后,勃鲁图斯一番演讲曾打动过他们,但是很快,安东尼将他们的情绪彻底扭转。既得利益使他们将权利拱手让于独裁者,将愤怒倾泄到试图维护他们权益的人身上。当安东尼大军向卡西乌集团进发时,我们看见这些人到处游行,见到与叛乱者名字相同的人也不放过。读者对这样的人应该再熟悉不过。使恺撒最终胜利的,就是这些人。    安东尼在恺撒的尸体旁这样预言:    一个诅咒将要降临人们的肢体;残暴的内乱将使意大利到处陷于混乱;流血和破坏将要成为一时的风尚,恐怖的景象将要每天触及人们的眼睛……恺撒的冤魂在从地狱的烈火中冲出来的阿提的协助之下,将要用一个君王的口气,向罗马全境发出屠杀的号令,让战争四处蹂躏,为了这万恶的罪行,大地上将要充斥着呻吟求葬的臭皮囊。    他的预言无疑实现了。面对这些事实,善良的勃鲁图斯陷入痛苦和绝望。他是唯一的彻底的民主斗士。卡西乌一番话虽使他动摇,但让他决定动手刺杀恺撒的,却是卡西乌冒充罗马民众写的一封请愿信,只有民众能让他不顾一切,他豪迈地宣称:“罗马啊,我向你发誓:勃鲁图斯一定会全力把你拯救!”恺撒死后,他第一个高呼:“自由!解放!暴君死了!”我们可以感受他由衷的兴奋。    他知道自己不敌恺撒,但没有想到死后的恺撒依然如此强大。他什么也没改变,却将人们拖进战争的深渊。他曾向民众说:“啊!要是我们能够战胜恺撒的精神,我们就不必戮害他的身体。”然而他终究感到恺撒精神没有随身体消亡。最后,卡西乌用刺杀恺撒的剑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勃鲁图斯终于认输:“啊!恺撒!你仍是如此强大!你的灵魂游走在人间,借着我们自己的刀剑,洞穿我们自己的心脏。”    他死后,罗马由安东尼,奥克泰维斯,莱必多斯三人共同执政。在莎士比亚的另一个剧作《安东尼与克利奥佩特拉》中,我们看到,奥克泰维斯干净利落地解决了莱必多斯,又在埃及战胜安东尼,新的恺撒就这样诞生了!    所有争斗中,只有勃鲁图斯的失败是注定的。如果他们战胜安东尼等,将卡西乌推向王座,罗马将迎来一个比恺撒更差劲的独裁者。如果他不推卡西乌,这个阴险的煽动家一定不会放过他。如果他要战胜卡西乌,为了控制罗马民众的情绪,必须让他们拥护自己,这样,一个新的恺撒又诞生了。    他是一个战士,手持利刃;无论刺向何处,都是虚无。    写下这个故事的莎士比亚,应当是心情沉重的。也许他终于了解:政治手段,社会斗争并不能使人类有多大改善,而苦难也许来自人性本身。《恺撒》完成于1599年,两年后的1601年《哈姆雷特》问世,1604年《奥赛罗》问世,1606年《李尔王》,《麦克白》问世。这时的莎士比亚,对人性作着沉痛的追问。    传奇剧《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一生最后的作品,普罗斯佩罗最终原谅了他的所有敌人,人类似乎在爱与宽容的旗帜下握手言和了。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TOP

楼上这位,你太浅薄,我说你浅薄,所以我是深刻的。我既然是深刻的,自然有资格说你浅薄。既然你很浅薄,我没必要告诉你我喜欢罗大佑什么。

知道你自己多么可笑吗?道理都在上面这段话里。

TOP

跨脚向正义还是跨脚向名利,还真的很难说。我跟他又不是同行,有什么好嫉妒的?

楼上的,当代中国要是有分明的黑白,那真是无视有中国特色的酱缸文化了。

TOP

一个因为别人写了篇阅读笔记就认为别人"俨然一幅沙氏专家(sars?)自居"的聪明人,本来按照你的水准,大模大样的写点幼稚推理,写几个错别字(引用的十个字中就有两个)都不值得一提。但是,我这篇文章直到最后都是以问号结尾的,我说过哪种主义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还是你连标点符号都看不懂?

“所以不得不予以揭穿。”

TOP

我确实比较笨,不值得一提。所以请颇值得一提的这位聪明人给我分分两者的区别吧。

TOP

以下是引用okcb在2005-2-4 12:40:33的发言:

那好吧,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也是作秀?

这个让一代枭雄丘吉尔都头疼的人,他的思想光芒、人性光辉就在这些运动中丈放出来。爱恩斯坦说他是人类有史以来伟大的灵魂。

一 甘地领导的是民族独立运动,而不是单纯的政治斗争。

二 就算定义为政治斗争,他忙碌一世,并没有改变什么,他做的一切只是成就了自己的伟大。效果和作秀是一样的。他领导了伟大的运动,却起到了作秀的效果。这也是有良知的政治参与者的下场之一种,而且已经是不错的下场了(虽然他被枪杀)。可惊,可叹,可悲,可怜。

TOP

以下是引用没大没小在2005-2-4 17:57:55的发言:

周树人老先生,您怎么早死了69年呀,看不到当下的看客都与时俱进了,不止麻木,而且会说风凉话,唉...幸而,看客们的性格决定命运,成不了什么大事,否则也许会打压人耶!

黑白在人心,有人忙着扫垃圾,楼上不帮忙就是了,还揣测人家别有用心,还要喊出来...

就当人家是沽名钓誉,人家也不是政客,能捞啥好处?如果眼红的话,你也站出来扫个起劲嘛。

世风日下,世风日下...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说风凉话的看客,怎么说也要比起哄的看客清醒一点。

TOP

 13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