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
掌声最多的歌者。他独立闯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通常人们按时间的顺序将他的音乐分为“浪漫时期”、“黑色时期”、“黄色时期”和“彩色时期”四个部分。四个时期不同的音乐表现和指向,使他被作为一个“特质”,异类地从台湾歌者中被剥离出来。他气势恢弘,在歌中体现出比别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描绘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图景---这就是罗大佑。有人称他为流行乐坛的教父,也有人讲他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不管怎样,他的作品的确令人难忘,其巨大的影响力对整个华人乐坛来说是无以伦比的,这已成了一种久远的象征,记录了一个集体发声的年代。
《霍元甲》(1981年)
几十人甚至上百个人挤在同一台电视机旁观看同一部电视剧似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但21年前,一部经典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曾创造了这样的“盛况”,那时人们刚刚有了电视机,又恰恰看到了这样一部令民族精神异常振奋的作品,《霍元甲》理所当然成为无数国人心目中的“经典记忆”。其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至今为人们所传唱。《霍元甲》是第一部在内地播出的港台电视剧,而当红小生黄元申在成功饰演霍元甲后割绝红尘,毅然去九华山出家的举动更为该剧增添了一抹悲壮与神秘。
《便衣警察》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便衣警察》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警察的神圣和个人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当然还有已经传唱为经典的《少年壮志不言愁》。
电视剧捧红了男女主演胡亚捷和谭小燕,也让小说原作者海岩走进人们视野。当时年轻人心中最神圣最光辉的情感通过便衣警察的形象来传达,人们看完电视剧后,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早已澎湃起伏,那个年代人们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仍然很激昂和崇高。现在时代变了,海岩也多产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警匪题材小说并被搬上荧屏,却没有一个感动至深如《便衣警察》。
名著与电视剧
对大多数人来说,《西游记》和《红楼梦》是通过电视剧熟知而非古典文学经典本身。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红楼梦》、《西游记》陆续被改编为长篇连续剧搬上荧屏。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形象从此成为鲜明的符号被定在人们记忆深处。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从他诞生那一刻起受到了每个时代的孩子们的热烈拥护。这两部电视剧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无疑是美好和理想化的,随后拍摄的另两部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然经典程度比不上前两部,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新的电视技术手段被运用,宏大的古代战争场面和武打设计被还原得十分到位,给改编文学经典名著为电视剧画上圆满句号。
金鹰电视艺术节(1982年)
中国电视金鹰奖是全国惟一以观众投票为主评选产生的电视艺术综合大奖,同时,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是中国第一个以国产电视艺术作品作为评奖和交流对象的电视艺术节。时至今日,虽然已经度过了22载风云变幻的金鹰,经历了“暗箱操作”“投票不公”等传闻的洗礼,却依然乘风傲雪,飞翔在电视界的深邃星空。获第一届金鹰奖的优秀男演员为祝延平、郭旭新和陈宝国,优秀女演员为肖雄、王馥丽和秦怡。
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
关于春节联欢晚会该留该除的辩论近几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1983年首次"闪亮登场"的春晚曾带给了无数中国观众最大的春节乐趣。其实,在电视上看春节晚会最早始于1960年,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中国老百姓还不知道电视机为何物。到了1983年,春节晚会剧组采用了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用4部热线电话加强这种“共时性”与临场感---春晚把能够看到电视的中国观众都卷入到了这台晚会之中。于是,自从1983年起,传统的年俗文化又添置了一项新内容---看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因而成为当代生活的"新年俗"。
模特(1983年)
1980年的上海,几个女工自发组织了中国第一支业余时装表演队。她们在堆杂物的废仓库里开辟了一块空地,穿上自己认为最美的衣服,在那里悄悄地表演。1983年4月,轻工部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文革”后第一次大型服装展销会,上海服装公司带来了这支活跃的业余时装表演队,每天上下午都穿着公司的展品出来亮相。5天后,姑娘们接到了通知,被请到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表演。中国模特由此而获得了公开走向社会的许可证。同年,《时装》杂志社发起举办了号称中国第一次的模特大赛。随后,中国大地出现了上百支时装表演队。
《射雕》及金庸热(1983年)
没有人怀疑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剧的经典,翁美玲和黄日华把黄蓉与郭靖塑造成了彻底的经典,无人能及,80年代人们无法像后来时代那般狂热追星,于是就把翁美玲和黄日华的粘纸贴画贴的到处都是,寄托热爱。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金庸的武侠作品逐渐被内地读者接受,并在几位学者专家的推崇下成为了经典。现在金庸的作品被内地的电视人重拍正酣,而金庸"武侠"作品开始登堂入室走入高等学府课堂。
《我的中国心》(1984年)
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让广大观众如痴如醉。张明敏因为这首《我的中国心》开创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有港台演员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确立了流行歌曲在春节晚会当中的地位;第一次在春节晚会上能够演出两首歌(《我的中国心》、《垄上行》)。从那以后,“我的中国心”几乎成了张明敏的代名词。
电视歌手大奖赛(1984年)
1984年,一座舞台为很多默默无闻的音乐演唱者敞开,它就是中央电视台青年电视歌手大赛。在第一届青年歌手大赛上,所有唱法的歌手都在一起比赛,没有观众,也不用麦克风,凭借着电视媒体在中国绝对的霸主地位,电视歌手大奖赛这种新的选拔方式自1984年推出后,就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大赛获奖歌手在几天的比赛后迅速窜红,随着电视产业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电视歌手大奖赛花样更多,内容更丰富,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电视歌手大奖赛走到如今已是第11届,许多优秀的歌手如宋祖英、殷秀梅、董文华、毛阿敏等都是通过这个比赛脱颖而出的。
美术界85新潮(1985年)
1985年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各式各样模仿西方行为和装置艺术的作品,被称为“85新潮”的美术。对当代中国美术来说,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时,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先锋小说”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文坛上被一股凌厉而又现实的文风包围,先锋小说从此走入人们的记忆。格非、孙甘露、余华的作品代表了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方面的探索发展。同时,韩东、毕飞宇、东西、王小波等也以他们独特的存在价值被人们铭刻在心。但在中国,先锋作家所谓的"一往无前"只是在表达一种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到90年代初,一些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小人书
成年人对小人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几乎都有小人书相伴。小人书是在图书插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构图简洁、文字浅显并且便于携带,深受人们喜爱。《鸡毛信》、《小兵张嘎》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曾影响教育了几代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小人书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卡通画以及电视节目、进口大片逐渐取代小人书,孩子们更喜欢看称为"凝固的剧画"的卡通,如《机器猫》。小人书如今却成了成年人的钟爱,成了收藏爱好者的新宠。曾经陪伴几代人的连环画无可奈何地衰落了。
《雀之灵》(1986年)
首演于1986年的《雀之灵》是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但与人们看惯的傣族孔雀舞存在明显的变异---举手、投足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展翅飞翔”……她远远超越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孔雀”---灵与肉的交融,是女性深刻的内心体验。杨丽萍所独创的手臂酥软无骨般的颤动,于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而杨丽萍对于生命、爱情与死亡所具有的本能而浪漫的意识,使她的舞蹈独辟蹊径,自成风格。当年的《雀之灵》一出现在电视中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观众通过《雀之灵》知道了杨丽萍的存在,在当时很多人的思维中,杨丽萍就是中国民族舞蹈的代名词。
张艺谋(1986年)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这个群体给人们带来很多骄傲的记忆,其中的优秀分子张艺谋是回忆中的一个亮点。从乡野味十足的《红高粱》、《菊豆》到纯属大众生活写照的《一个都不能少》,再到武侠味十足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很会制造“中国风味的视觉刺激”,而在艺术家外表下的商业头脑表明张艺谋绝不仅仅在做拍电影这一单纯的事情,他在为整个电影产业的进步而奋斗。不单单是电影,从芭蕾舞剧到西洋歌剧再到民族歌剧,还有前不久亮相雅典奥运会的“中国8分钟”,他都无不手到擒来。然而奇怪的很,似乎他每一次转变和尝试,都不是在鲜花和掌声中完成的,可偏偏每一次又有无数的人在暗中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崔健(1986年)
如今的崔健老了,可当年的《一无所有》却充斥了整个的大街小巷。号称中国摇滚教父的崔健给70年代生人带来了叛逆不羁的青春。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身背一把破吉他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唱出“我曾经问个不休……”时,台下顿时变得静悄悄的。歌曲结束,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诞生了。时至今日,70年代人还爱吼《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崔健穿着军裤,用嘶哑的吼叫表达了一代人的迷失和对传统价值的解构。崔健的意义已超出流行音乐的范畴。
《渴望》(1990)
进入90年代以后,电视连续剧产量出现飞跃。这个时期的电视连续剧开始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名著,投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90年代前期就有这样3部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的连续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和《围城》。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该剧播出时,万人空巷,成为一种举国轰动的“‘渴望’现象”。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迈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方向的新阶段。而《编辑部的故事》则让一本并不存在的杂志《人间指南》成为当年人们最熟悉的“杂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而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围城》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它继承了原著的艺术风格,轻松地抒写平常人生,又贯注着对人生意味与生活真理的深刻洞察,钱钟书的很多经典语言就是通过此剧为人们所熟知。
“四大天王”
1992年,一家媒体将当时红透娱乐圈的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比作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天王,没想就此广泛传开,“四大天王”正式确立。这意味着这四个人被公认为香港歌坛新领班人。四大天王在整个90年代在香港歌坛的地位牢不可破,他们瓜分了90年代香港各大乐坛颁奖典礼绝大部分的大奖,影响一直到内地。他们的出现,对70年代生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从几乎人手一份的宣传画可见一斑。
《霸王别姬》(1993)
影片聚焦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电影事业的巅峰之作,为他赢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厚誉。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没有人怀疑张国荣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于很长的时间里连他自己都承认很难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转牵挂。
美国大片
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华纳出品的《亡命天涯》在中国公映,也由此拉开了中国进口美国分账大片的序幕。《亡命天涯》以2500万人民币在全国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也将中国人对美国大片的渴望明明白白得用数字写了出来。中国与世界的电影距离一下子拉近到数周甚至同步。
《大决战》
《大决战》是一部全景式的战争巨片。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共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堪称真正的鸿篇巨制。该片获得了第12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在这之后,提起国产战争片,人们脑海中第一涌现的就是《大决战》。
“心连心”艺术团(1996)
1996年的一天,当两辆大客车开进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口的时候,老百姓都怔住了,老区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西柏坡会搭起一座大舞台!几天后,中央电视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这次演出实况时,这激动人心的情景再一次感动了亿万观众。与此同时,举国上下开始关注一个特殊的演出团体---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艺术团成立至今,与香港回归、抗击非典等大事件紧密相连,足迹遍布大江南。
“美女作家”
产生于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美女作家”是被媒体炒出来的概念,一夜之间她们的名字铺天盖地。她们中的代表者有卫慧,棉棉、安妮宝贝等,渐渐的"美女作家"变了味道,她们的卖点被集中放在身体和青春上面,美女作家的作品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现在这个群体正在被喊停,人们希望她们的创作回归原始的创作状态。
80后作家
1997年《萌芽》杂志开始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出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小作家,他们都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于是评论界开始给这批作家冠以"80后"的称号,,以青春、另类、颓废、反叛的形象示人,就像他们的作品一样。"80年代后作家"这个口号可以让世人以宽容的眼光对待他们,但仅靠肤浅、小聪明和文笔,并不能使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只能留下更多《伤仲永》的故事而已。
冯小刚贺岁片
内地贺岁电影的历史不长,1997年年底,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首次以"贺岁片"名义推出了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这部影片上映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树立了内地自己的贺岁片品牌。相继而来的是《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冯小刚的贺岁片几乎每年都是"大户"。由于冯氏电影都是贴近生活,从观众角度出发,所以"拍一部火一部"几乎成其定律。
融合
自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影视演员和歌星的面孔对内地的观众来说是越来越熟悉了。从贺岁片到日常的电影、电视剧,从明星个唱到各种商业演出,港台和内地的明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这种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是随着内地娱乐市场化,"钱景"诱人。另一方面是,内地影视剧走向国际,港台明星北上"镀金"。
《大话西游》(1995年)
在混杂的流行文化尤其是电影文化中,《大话西游》的出现称得上是个奇迹。时至今日,它已经被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被人广泛探讨。孙悟空这位土生土长最富传奇色彩的英雄,除了反叛性格和英雄气质,他的爱情却是古往今来开天辟地第一次被关注。正是“大话西游”完成了这个开创性的嫁接。“英雄救美”这个古老的话题如今在孙悟空身上,终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悲剧性的结尾给这部影片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忘不了那一团惊心动魄的红色:红的云、红的天空、红的衣服和嘴唇;红的光,红的火球,红的天地与爱情……将全剧的英雄性和悲壮性推到了极致。影片用这种真实与梦境之间的虚幻感来把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怪诞而深刻。另《大话西游》被认为是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