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12
发新话题
打印

决定性的瞬间-向大师致敬!!

决定性的瞬间-向大师致敬!!

一代宗师布列松悄然辞世      《中国摄影报》讯 北京时间8月5日凌晨,世界知名的法国摄影大师、纪实摄影先锋、“决定性瞬间”理论缔造者、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家人与玛格南图片社突然联合发出讣告,称布列松于法国当地时间8月2日在法国普罗旺斯小城吕贝弘谢世,享年95岁,葬礼已于3日在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秘密举行。有消息称,有关方面将于9月初为这位大师举办一次纪念活动。      包括美联社在内的世界各大通讯社、图片社随即通过新闻稿、经典作品回顾等方式报道了摄影界这一突发事件。西帕图片社创始人高金·西帕修格鲁在接受法国新闻台采访时给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以极高的评价,他指出:“(他的去世)使新闻摄影的世界失去了灵魂。”世界上另一著名图片社———VII图片社的总经理加里·耐特则称布列松“在小型相机渐渐成为时尚的关键性时期定义了摄影的概念,因此摄影的整个原生状态得以改变。”      作为新闻摄影领域的探索者,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用镜头记录了圣雄甘地的葬礼、威廉·福克纳的肖像以及中国革命等,在尝试用照片定义和书写20世纪中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创造力和灵感影响了一代摄影师。      卡蒂埃-布列松鄙视摆拍,认为摄影师应该做到准确而快速地拍摄,当事件发展到重要关头时去寻找“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发掘被摄者内心的本质部分,以此强调“眼睛和心灵之间的联系”。为了实践这一理论,他一生只使用“最安静”的徕卡相机和黑白胶卷拍摄,而且从不用闪光灯,他对此的解释是必须确保不会干扰被摄者。为了使相机不被关注,他用带子将相机上白色的部分遮盖掉,还用手帕盖住相机,直到“决定性瞬间”来临的一刻才拿出拍摄。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8月22日出生于巴黎郊外珊特露一个富有的纺织业主家庭。作为这个家庭3个孩子中的长子,他酷爱绘画,20岁时放弃了家族的业务专心研习绘画。1930年,布列松获得了一台方箱徕卡相机,从此涉足摄影。两年之后,他开始携带徕卡相机周游欧洲和西非,足迹遍及法属象牙海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德国和意大利,在当时一些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了大批照片,并于1933年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办了首次个人影展。评论家们对其作品《在圣拉茜尔火车站后》大为赞赏,这幅照片捕捉到了一位男子跳过一个水坑,他的身影凝固在半空中,V字型的倒影与背景中铁轨前的栅栏相映成趣。在另一幅广受摄影界好评的照片《穆费塔尔街》中,他捕捉到一位挟着两只葡萄酒瓶、沿着左岸市场街行走的少年咧嘴而笑的一瞬间,这幅照片更成为其代表作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列松入伍并成为战地摄影部队的一名下士。1940年6月,他在孚日山脉地区被俘,在德国战俘营度过3年战俘生涯后他成功越狱并返回巴黎,一方面从事商业摄影,一方面为法国地下抵抗运动运送越狱战俘。这一时期,他的照片被称为有关法国地下抵抗组织和战后欧洲政治舞台的最佳报道摄影。随着其摄影作品被《生活》、《时尚》和《哈泼时尚》等主流杂志所采用,布列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举办了一系列反响颇佳的影展。1947年,他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个人影展,事业进入了顶峰。同年,他加入同时代另外两位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和大卫·西摩的行列,共同创办了玛格南图片社。      1954年,布列松重新整理了早期的几十幅摄影作品,由安利·马蒂斯设计,出版了题为《决定性瞬间》的作品集。他的另一本由米罗设计,撒农特尔撰写文字的《欧洲人》是充分表现欧洲人性格特征的优秀作品集。这两部作品集奠定了布列松在20世纪摄影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到埃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采访,于1955年出版了《两个中国》、《巴黎岛》等作品集。同年,布列松在巴黎卢浮宫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影展。      布列松对电影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于1939年协助法国著名导演吉恩·雷诺阿拍摄了经典之作《游戏规则》。他还曾独立制作了两部备受好评的纪录片,其中一部反映援助西班牙内战的医生,另外一部《归途》则反映二战末期法国战俘回乡的故事。1945年,在美国战时新闻办公室协助下,布列松拍摄了有关法国战俘返回家园的纪录片《归途》并获得很高荣誉。      20世纪70年代,布列松逐渐淡出摄影界,重拾对绘画的热爱。从1988年开始,他闭门在巴黎的家中或法国南部的别墅潜心用铅笔和木炭从事绘画创作,直到辞世。      《中国摄影报》报道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贴一些作品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 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画家亨利·马蒂斯 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但焦距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产生歪曲和变形。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米的广角镜头。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有些是对形式美的注重和讲究。右图:1952年在意大利拍摄的街头小景,路边的铁栏、街面上的行人,以及一级的台阶,既富有层次,又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上图: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的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影调,都给人以统一协调之感。

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北京(1958) 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

快不起来停不下来。。。 我的仓库:http://hexun.com/bajsg/default.html

TOP

 12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