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 2009-05-22
傅聪
安婧
“这是我这几年听到过的最神圣的音乐会”、“他演奏的海顿境界已经无与伦比”。上周日,傅聪在上海音乐厅以整场海顿曲目纪念作曲家逝世200周年,带给乐迷最大的惊喜。这是一场可以载入音乐史的演奏,在这个“演奏家缺少精神境界,听众也越来越缺少精神境界”的时代,傅聪在到达音乐厅之前,很多人对这场音乐会没抱太大希望。一、和人尽皆知特别是受到中年女性倾慕的肖邦相比,海顿是个大冷门,而且全场演它极容易让人睡着;二、钢琴家本人几十年来以肖邦闻名,且近年手伤时好时坏。
依旧一身黑衣,依旧戴着保暖黑手套,全场灯光暗去,傅聪在舞台深处暗淡的光束中开始演奏。《f小调变奏曲 HOB XVII:6》的前半部分,演着演着,那乐音中的老人好似在院子里摇着蒲扇打盹,半梦半醒的状态下突然被小蚊子叮了一下,灵光乍现地顺势哼唱出一连串悠然自在的小曲儿。这意境真是妙极了。傅聪让音乐有了人的呼吸。这个好像需要缺点什么,比如手伤,才更能做到。此前,在音乐厅震惊四座的钢琴家陈宏宽、佩拉西亚也都曾有严重的手伤困扰,但所演奏的境界均让人深受感动。
早在2002年,傅爷就曾告诉记者,他和郎朗及青年一代的技术相比,那是“差远了,差远了”,自己一辈子也做不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音乐太缺乏了”。高强的技术让这些年轻人把音乐铺得太满,即便有所停顿但仍让人透不过气。傅爷却以闲庭信步式的演奏,为自己和观众营造出巨大的空间感。
“中国的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可是古人有修养,一看就知道怎么念,现代很多人就读不懂了,你得加上标点符号,可是即便是有了标点符号,它里面还是有很多细微的口气的变化。海顿的音乐在这一点上,在语气的变化上,是非常精深的,它是一门逝去的艺术,很少有音乐家懂得怎么去做了。” 傅爷以其独特的断句方式,令全曲意蕴绵延。如果说,当今诸多钢琴家是以油画式的色块构筑全曲结构,那么傅聪则是以中国画式的水墨线运笔,细若游丝处韧而不断,大泼墨时亦不厚重。
“他弹得和神一样。”钢琴家宋思衡感叹。傅聪演出了海顿的质朴、干净。“我心情不是很好,可是我很喜欢海顿。他是那么健康。我们需要健康的音乐。”老爷子说。生于1934年的傅聪,少时饱受时局变乱之苦、父母在“文革”中双双自缢的惨剧……但这些并不是他人生苦痛的全部。中东“六日战争”后,傅聪傲骨铮铮,断然拒绝好友巴伦勃依姆几次上门邀他出席庆祝以色列音乐会的请求,并为此付出长达20年职业冰冻的代价;以色列军队开进巴勒斯坦大屠杀,他说“自己特别痛苦、气愤之极”,差点将站在西方立场说话的儿子赶出家门、父子决裂……
有一点伤,有很多痛,这就是傅聪,他音乐中的神性即人性,庄严不可侵犯。晚年,他发现了海顿,纯净、健康、亦淡亦真。“如果有人说这是最美的海顿,我就很满足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