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橄欖樹》的兩岸情緣 .周光蓁

《橄欖樹》的兩岸情緣 .周光蓁

齊豫的成名曲《橄欖樹》面世三十年,從禁歌到家喻戶曉,觸發兩岸官民密切互動。

--------------------------------------------------------------------------------

周光蓁,香港大學中國音樂史博士、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香港電台節目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演藝小組(音樂)成員、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專門研究中國大陸、香港當代音樂發展史,兼為電台及報刊作音樂評論。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齊豫以一曲《橄欖樹》開啟兩岸三地的校園民歌風。一句「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喚起當年拿著木結他純真彈撥朗朗唱誦的日子。轉眼今年正是該曲面世三十年。儘管時移世異,齊豫亦已為人母,但五月上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兩場全院滿座的《母親節音樂會》,所聽到的除了溫馨,還有濃厚的集體回憶。

齊豫上一次來港演出,要算到二零零二年在紅磡體育館的個人演唱會。當時剛開始「佛道雙修」的她,深感宗教心靈的重要,決定以後專注唱佛歌,不再搞流行的東西。未知是否七年之癢作祟,她這次和香港中樂團首度合作演出,再次開腔唱出《橄欖樹》、《歡顏》等多首成名作,當然不能少的,是佛歌《大吉祥天女咒》。

無論唱甚麼,相信到場觀賞的,主要是齊豫。現場所見,兩岸三地都有人在。左派背景的香港政府民政局長曾德成也在席上,但更有意思的是,坐在他右邊的,是反對派民主黨的李永達,而左邊的,是建制派民建聯的葉國謙,可見齊豫的歌聲已不分左中右。曲目的選取也是如此。除了前面提過國語、佛教的,還有英文民歌Vincent、基督教的Amazing Grace、廣東話的《李香蘭》等。儘管風格各異,齊豫都以其招牌式的清澈、純美的唱腔唱出來,高音域的拖音更是三十年不變,似乎更多了一點人生路途上積累的成熟,其中以《李香蘭》最為成功,她掌握的廣東話幾乎全無口音,字裏行間表達的情感亦讓人動容。

但是聽眾最翹首以待的,是壓軸的《橄欖樹》。李泰祥的音樂、三毛的歌詞、齊豫的歌聲,這個永恆的黃金鐵三角再一次在香江閃亮,全場屏息著,繼而爆出雷動掌聲。齊豫以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加演,順頌在座的母親們。但聽眾仍不斷喊出《橄欖樹》。齊豫於是邀請全院二千多人一起唱,現場效果令人想起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的那一幕感人情景。由此證明《橄欖樹》非一般的地位。反過來想,香港哪一首歌拿到台灣演唱能讓全院男女老幼以廣東話一起唱?一時間,還真想不到。

《橄欖樹》廣受歡迎的原因很多,我看主要它代表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海峽兩岸冷戰後出生成長的新生代,突破了姚蘇蓉《負心的人》等燈紅酒綠國語時代曲,以知識型、清新脫俗風格,音樂簡潔,歌詞接近生活、大自然,能夠拿起木結他在校園內自由組合、自彈自唱出對自由、理想的嚮往,猶如早上的驕陽,對餘下漫長的一天充滿無限的憧憬。歌詞中「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流浪遠方」的浪漫意境亦對當時港、台各自尋找身份、價值認同引起強烈共鳴。

但可能不少人有所不知的是,《橄欖樹》開始時被國府新聞局列為禁歌,原因是「意識不明顯」。據齊豫回憶,當時任何出版的東西都得台北官方通過,才可以在媒體播放。《橄欖樹》可能歌詞提及「流浪遠方」,好像被打敗以後到處流浪那樣。雖然後來仍可以出唱片,但不可以公開播放。反而在金門、馬祖前線的大陸對岸卻不停以大喇叭播放,還加上旁述說「台灣同胞,不要流浪啊」等,大有四面「齊」歌之勢,為作品添煩添亂。可是又卻給齊豫和《橄欖樹》在大陸走紅。

為還《橄欖樹》一個真面目,齊豫詳細介紹說,這首作品其實早在一九七三年完成,由當時尚屬文藝青年的李泰祥創作。三毛的詞是她典型到處遊歷意境的詩句。原文是到處流浪尋找小毛驢,後來才改成橄欖樹,都是象徵作者追求自己嚮往的東西。因此並不存在任何政治敏感的成份。

齊豫當年出道時是一位在台灣大學唸人類學的大學生。憑她天籟般的嗓子,奪得當時搞得火紅的金韻獎。這個獎固然開始了她傳奇的校園民歌事業,但也間接帶出了她的萬人迷弟弟齊秦。事緣在於齊姐把比賽贏得的獎金,在路經香港期間到通利琴行買了一把山葉牌結他帶回台灣,送給「剛當完兵、屬於迷失青年」的弟弟,就這樣開始了另一個音樂傳奇。■

chouoliver@yahoo.com

亞洲週刊 二十三卷二十二期 (2009-06-07)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