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情年代 一只蝴蝶逆风而起
东方早报 2009-05-17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昨天,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五十周年之际,早报文化讲堂特邀该曲作者之一陈钢做客东方艺术中心,为读者讲述“从《梁祝》到红色小提琴”的音乐历程。
早报记者 安婧
在昨天的讲堂现场,陈钢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抖出一个个生动翔实的历史故事,再伴以现场钢琴曲的演绎,令台下笑声、掌声不断, 几十位观众甚至于会后一拥而上,登台与主讲人近距离接触。
“这个作品与我们国家共命运,从没见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对一个作品举行如此盛大的纪念活动。拥抱《梁祝》就是拥抱纯情时代。” 陈钢清楚地记得,1959年5月27日下午3点钟,在兰心大戏院,《梁祝》首次公演。那一天,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四年级学生樊承武指挥。“那天我们都很紧张。何占豪坐在乐队里拉琴,我躲在侧幕后面,揣测着这首乐曲将会遭到怎样的命运。俞丽拿的演奏非常动人,简直就是祝英台再世。可是当指挥画出最后一个圆弧后,全场居然没一点动静。”
陈钢回忆当时的感受,“钟好像突然停了,我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大概过了十几秒钟,全场掌声乍起。那时候的掌声不像我们现在,大声叫好或者热烈得很,那时候的掌声是不重不轻,不快不慢,但经久不息,我看到许多观众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陈钢告诉所有在座观众,“这只蝴蝶”其实是逆风而起,创作于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那时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音乐学院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决定搞一个小提琴协奏曲。报选题时,《梁祝》排在《大炼钢铁》、《女民兵》之后,是第三备选方案,没想到学院党委书记恰恰在这个爱情主题旁边画了个钩,如果没有他这一画,《梁祝》很可能就被《大炼钢铁》给“炼”掉了。
如果说送给《梁祝》的第一次掌声让陈钢初尝喜悦,那么“文革”开始后《梁祝》遭遇的“喝倒彩”则让他吃尽苦头。“所有的报纸,头版头条,都写着《梁祝》是大毒草,说工人听了《梁祝》,机器开不动了;农民听了《梁祝》,锄头举不起来了;解放军听了《梁祝》,枪杆子打歪掉了。”
在那个不敢有音乐的年代,昆明大学里飞出的旋律却给了陈钢极大的鼓舞。“大学主楼的那个塔顶,始终闪着像鬼火一样的东西,每天晚上都在半夜里出现,然后就有人注意这个动静,断定这是一个反革命活动,在策划某一个东西。某一天晚上,有人把这个塔包围住,破门而入,灯光一照,这里面蹲了一堆孩子,在用老式的收音机听《梁祝》,再一照,全部都是工宣队员们的孩子。这个故事让我很震撼,就是在最黑暗的时候,从音乐里找希望的光芒,所以我想,音乐是熄灭不了的。”
让陈钢难忘的第三次喝彩是在1997年7月2日,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二天,美国洛杉矶好莱坞碗形露天剧场,好莱坞交响乐团为中国小提琴家吕思清伴奏,曲目就是《梁祝》。“这是剧场建成七十年来中国人第一次登上这个舞台。吕思清的小提琴还没有夹到下巴,前奏刚刚响起,全场就掌声雷动,那声音从山谷里排山倒海而来,此景此情,让我感到这个作品已经超越音乐的意义,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感情符号。”
现场
“我应该叫你钢丝”
早报记者 安婧
讲座中,陈钢时而哼唱越剧尹派唱腔中“妹妹啊”的唱段,说那个梁山伯可真“嗲”;时而弹起《梁祝》的华彩乐段“化蝶”。还为观众播放了他之后创作的“红色小提琴”系列中的《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令现场高潮不断。
待到最后提问环节,观众早已按捺不住,纷纷抢来话筒向主讲人讨教心中疑问。当一名律师激动地告诉陈钢“我是你的粉丝,已经很多年了”之后,陈钢立刻风趣地提议:“我先纠正一下,我应该叫你钢丝。”全场鼓掌爆笑。
观众:贺绿汀曾说过“政治应该与音乐分开”,《梁祝》创作的年代,政治代替一切。我们怎样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陈钢:这是个非常沉重的问题,远不是艺术家所能回答的。但是。今天这么盛大地纪念《梁祝》,让我看到一个国家的进步,这是一个信号,也是政治上提出的以人为本在艺术上的体现。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我说,音乐即人乐。
观众:我听了《梁祝》不下300遍(陈钢插话笑答:你听得比我都多)。我想问的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就再没有这样的作品出现。
陈钢:现在应该有更加不同的音乐出现才对。现在时代不同了,祝英台大概会嫁给马文才。(全场鼓掌哄笑)
观众:当年和您一起首演《梁祝》的那些人都在吗?樊承武还在吗?
陈钢:我们那些小组里的基本全在。但就是指挥,也是我的同班同学樊承武失踪了,他当时长得很高很帅。后来有人说他生了很重的病,但是都不知道他去向何处,我也希望能通过我们报纸寻人启事一下。
观众:我是80后接近90后,您的讲座平易近人、风趣幽默,我也正在成为您的粉丝。我想了解一下,您对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比较。
陈钢:我的父亲陈歌辛曾教导我,音乐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古典流行之分,像他写的《夜上海》、《花样年华》、《苏州河畔》也都是流行音乐,却经典地传唱至今。但,就怕把流行音乐搞成“流星”音乐,现在的一些作品不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是“文化人写的市民歌曲”。
我举个例子:那时的词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千言万语化作沉默”;不是现在的“老鼠爱大米”(全场爆笑)。
当然,我不是说老鼠爱大米不对。去年,我去台湾演出,正好和李宇春同台,很荣幸啊!此前,我连超女都不懂。我和她住同一家宾馆,她出门还有保镖。那天音乐会,唱的也全是流行歌曲,就加我这么个不伦不类的“点缀”,但是因为罗大佑,我却反客为主,成为主角。因为罗大佑说他结婚时用的是我父亲的《永远的微笑》作婚礼音乐,虽然他婚姻失败了(全场笑),但这首歌不老。于是我弹钢琴他唱,合作了这支曲。
音乐会后,有人找我给一个歌手写些鼓励的话,我问是谁,对方答:李宇春。我再问,原来她生日是3月10日,和我同一天嘛(全场大笑)。于是我给她题词:你有粉丝,我有钢丝,我们唱着不一样的歌。对于流行歌曲,我不反对,时间会考验它;但对于经典,应该有敬畏之情,因为它是历史的沉淀。
自述
50年过去了,
多么幸运!
陈钢
50年过去了,此时,我们心中可能都在不约而同地想着同一个念头:“多么幸运啊!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都还在‘话蝶’而没有‘化蝶’,都还作为《梁祝》的缔造者精彩地活着……”
2009年3月7日晚,俞丽拿的“话蝶”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成功举行,《梁祝》奏毕,俞丽拿对着台下深情地说:“我还要拉一首《爱的致意》,献给我的两位好朋友——何占豪和陈钢……”我和何占豪相让而上,在舞台上友好拥抱。我们拥抱《梁祝》,也为《梁祝》而拥抱。
音乐会前夕,何占豪打电话给我说:“让我们把过去不开心的事忘掉,好好地过《梁祝》50岁生日吧……” 我们那时合作得非常融洽,非常默契。虽然我们是偶然间从两股跑道上跑到一个中心点的,但基于我们有一种共同的“共和国情结”和将中国交响音乐推向世界的强烈愿望,所以居然创造了可谓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
最近看到有一篇名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文章,似乎我与何占豪过去有过什么“恩仇记”似的。其实,在《梁祝》面前,我们只应有一颗感恩之心和崇敬之情才对。因为,当《梁祝》脱胎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特别是在它已经作为中国的情感标志与文化符号走向世界、进入音乐公共流通领域时,我们都应该珍惜与维护它的形象,而无权因“私”而“仇”了!如果说我们这两个“写手”之间有过什么芥蒂的话,那主要也是因为某些媒体的误传、误导而产生的误读与误解。
50年过去了,50年前的各种场景常会时时闪现。何占豪当年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亢奋神态,今天依然如故,煞是可爱。我呢,当然也改变不了过去那种连自己都觉得讨嫌的“呆头鹅”式的书生气!
当音乐会结束我走出音乐厅时,一群听众一拥而上,要我签名留念。有一位姑娘从人群里挤到我面前说:“陈老师,我能不能拥抱你一下?”我说:“让我拥抱你吧!” 有多少人从小就听《梁祝》,又有多少人的命运与《梁祝》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