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的日子,好聽的歲月
快樂星期天 2008-05-01 星洲日報
以羅大佑掛帥,聯同3位實力美聲齊豫、潘越雲和周治平的《經典好听音樂會》,將在雲頂開唱。
新加坡兩輛巴士的朋友已準備到來,鄰近國家的一票歌迷應該也少不了,尤其對六、七十年代出生,走過校園民歌,見證了80年代中文流行歌曲輝煌的中生代來說,這些代表歌者,象征了大家青春歲月的集體回憶,一個已稱得上向“經典”致敬、感恩、告別的年代。
《告別的年代》會是開場曲嗎?這首大家不很熟悉的歌,3年前在羅大佑的香港演唱會掀開了幕,預料不會唱了。首本名曲太多,羅大佑加上其他3人,還有本地歌迷的期待,非唱不可的歌篩選過後,4個小時也唱不了。
既說經典好听,避重就輕的意味挺濃,因一個羅大佑已夠主題,其他歌手也不該是叫來暖場的,如此安排,頗有輕裝上陣的變易性,可因場地和主辦單位的條件作調整,方便巡回,利於更動。
大概也考量了東方歌迷的听歌習慣和偏好,要“平靚正”,不大理會制作上如何操刀運作。羅大佑笑言自己如今是吃老本,善用存倉,演唱會辦了就一定要巡回,顧全的是整個大市場,整個大華人社會,很務實的,盡管听來很不經典羅大佑。
平衡大戲法他也已是大師級
我們給羅大佑下過不少標簽,如音樂教父、知性搖滾先驅,抗議歌手、社會良知等,他歌曲里的人文思考和現象批判,影響了一代一代的音樂人,形象建立在作品之上,他的歌,更是一道道感性橋梁,通往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後來羅大佑談香港資本主義,說賺錢養活自己很重要,說歌手本身就是藝人,要為生計奔波。他像個天平,說音樂多時,就少寫;抗議多了,就寫情;沒人再抗議時,就站出來。他關心的只是溝通的方式,如何生存下去的命題。他說文化有生命,重要的是傳承。
宛如一個精神偶像最不踏實的遺句。大概只有年輕說夢的激情,是不死的,老去的只是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羅大佑太具代表性,背負了太多人的理想,他矛盾的平衡方式,也讓崇拜他的人失衡失落。
但寓教於樂或寓樂於教,理性和感性的聯手雙彈,流行和批判元素的奇妙融合,還有誰像羅大佑,稱得上是中文樂壇的軟硬天師?平衡大戲法他也已是大師級。
只記得他怎樣創造了我們的過去
擺明經典,一定唱大家最熟悉的歌。演唱會變身好听會,羅大佑寫的歌最多,紅的也多,齊豫潘越雲唱羅大佑一定少不了《船歌》、《野百合也有春天》、《痴痴的等》等;周治平的加插有點突兀,對對演唱會主題也就錯不了,他羅氏飲歌欠缺,預料會唱自己的和80年代另一經典,已逝梁弘志的歌。
去年台北的《經典好听音樂會》,還多一個娃娃,都有動人的歌聲。羅大佑歌聲再嘶啞,選的歌再難听,叫人擔心的只是超重問題而已,絕不愁份量和重量,何況還有其它美聲墊底。
他對時代曲巨臣陳歌辛和姚敏推崇備至,喻兩人為中文歌壇最偉大的作曲家,前者的詩人氣質和後者的流行觸覺大概和他十分相應,也曾在自己的演唱會上,唱過《情人的眼淚》,《永遠的微笑》致意,不知吉隆坡會否再唱。
音樂創作上,羅大佑倒開始由繁入簡,研究起中國民歌來,從台灣陳達的傳統彈唱到王洛賓的史詩民唱,試圖再造民族風格。他說這輩子夠了,只想做不會丟人現眼的音樂,還有,學做人。
80年代起就听羅大佑的超級歌迷,已有一籮好歌來慰藉,少管羅大佑的未來會怎樣,只記得他怎樣創造了我們的過去,那閃亮的音樂印記。不夠?還有齊豫潘越雲周治平。
星洲日報/文:友弟‧200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