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整个通宵用Modem一首首下载来的,1Kbps的速度,看着FlashGet里蓝色的小方格逐个慢慢地跳出,体会着等待的焦灼和一个钟头与十年的时间拉锯。
大佑的新歌还在细细品味中,我的第一感觉是值得佑派们十年的期待。
还记得2000年8月在ChinaRen网站,对面的大佑在回答网友提问“现在的流行乐坛最缺少的是什么?”时,他正色道,“人味”。
已经听过的9首当中,《绿色恐怖份子》重新处理过的音效把整出选举大戏的跌宕起伏化成入骨的嘲讽,歌词上口,号角变音,重拳之下,骗子们是捂起耳朵还是垒起脸皮,还是什么别的更大的民主可能?
《舞女》的旋律配合着钢琴琴键的敲击,他对舞者的娓娓道来,让我眼前真切地出现了一个旋转着的身影,眼波流转,裙裾飞扬。而跳跃的感觉和他为南方二重唱写的《当我们同在一起》有点神似(《绿色恐怖份子》似乎也能在那首歌里寻到些许痕迹)。
大佑说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情人,《停不住的爱人》是他给前妻李烈的表白,“胜利让给英雄们去轮替 真情要靠我们凡人自己努力”“细细数数变色的黑发 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奇迹”——不知怎么,总感觉这是《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的终结版,沧海桑田变迁,鸳梦欲去还留。
只是有开场结尾的电声,让我更喜欢在南京听到的那个不假修饰的现场,也许耳朵已经先习惯了不精致的感觉。
不知道《初恋的少年家》是不是专为《运转手之恋》而写的,吉他和鼓的节奏配合描出了滚滚的车轮,计程车,高速路,抄牌的梦中情人,驾车的懵懂少年家,跟电影里让你笑出眼泪却又苦涩的情节……全然熨合无缝,我喜欢大佑对这种情感的发掘,才子佳人,贩夫走卒,当心里跃动起纯纯爱意时,都是一样迎着风高歌的少年家。
《美丽岛》是他在纽约长岛回望故土的有感而发,侯佩岑的节目里他谈到了陈达的月琴对他的启示,相信也会有未及提到的李双泽胡德夫那一辈歌手的影响,在简单旋律中流转的是对他生活的土地的热爱,比之政客的手牵手或五体投地,这种热爱才是真正无保留的真正发自内心的。
《宁静温泉》《时光慢慢的消失》都是可供细细咀嚼的歌,视角离开了地域界限,而回归到人最本质的问题,时间和自己的内心,中大才子林夕每每在和大佑的旋律撞击中,才能迸发出迥异于他其他填词的灵感,由典及面,意境深远,巴别塔,高楼大厦天干地支……这些梦幻元素,和得上知天命的歌手的思索。一个无色透明的罗大佑。
去年3月在上海,大佑现场播放过《时光在慢慢的消失》。911之后,世界变了——那么林夕,究竟是在911之前,还是之后拿出的歌词?
《真的假的》和《网路》是他对不同风格的体验之作,对脱离现今乐坛的佑派,显然是跟不上大佑的这个脚步,至少我没啥感觉,暂时也没有去了解的冲动。
《变天着火》《南台湾仔共》注定不是为引进版报批准备的,音乐诡异狡黠,后者声音还是从老旧收音机中出来的效果,好像阿拉丁神灯中冒出的巨大魅影在飘来飘去,歌词有方言的隔阂在还不能会意(忽尔今夏的解读是扁和辉),我下载的mp3文件名上的音译mainland_guys_in_the_southern_part_of_taiwan,是专辑上标的还是网络分享者的命名,不可知亦无所谓。
《手牵手》我原以为的意指错过了,不过私下认为,这段歌词描写那些急于做国父的政客们的丑态十分合适。
《阿辉仔饲了一只狗》的激烈、辛辣、一气呵成的毫不留情,始终是我欣赏的。大佑的嫉恶如仇从来没有过改变,对于那些挑动是非,对于那些颠倒黑白,他不会放下他的愤怒武器。
《倾城之雨》是让人听着心碎的歌,从吉他前奏开始,就觉得周围瞬时静谧了下来,因为这不能承受的伤痛,如Eric Clapton哽咽般的《Tears in Heaven》。一年前我有了孩子,也有了那个专为他存在的柔软空间,今天无论看到哪一张孩子无邪的脸因为罪恶而消逝(如前些时的俄罗斯儿童人质),都会动心忍性,不自觉地感到心痛,对为人父母者,这就是同情。
曾有sb强调大佑为之写歌的罹难女孩的母亲是挺绿艺人,并因此得出大佑的可疑的结论,对这类sb,我只能理解他人格缺位。
大佑的音乐是有人味的,有人味的作品才具有生命。
常去的论坛里有人说罗大佑是搭政治顺风车行乐坛促销事,我无法同意,如果功利化的不偏不倚不痛不痒,那么他专辑的潜在客户可以覆盖整个政治色谱,但这不是罗大佑。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佑是在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藉由音乐勇敢地表达出来,不在乎或不那么在乎市场,也不在乎忌言政治的岛内乐评,不在乎党派媒体的政治归类,他始终不变的对人的关怀也使他永远是罗大佑,而不会成为对局的棋子。
我喜欢这张专辑。